• 火车票
  • 汽车票
  • 买机票
  • 订酒店
  • 查公交
  • 国内机票
当前位置: 火车网 >中秋 >中秋习俗 > 泉州的中秋

泉州的中秋

来源: 火车网 时间:2013-07-16 20:46:20 火车票预订

  不少人对闽南地区的中秋习俗很赶兴趣,尤其是中秋博饼,博饼发源于泉州,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泉州的中秋是怎么过的。

  泉州的中秋:

  每当中秋到来,家家户户用月饼、番薯、槟榔芋祭祖;小孩子在自家门口用长条形的小瓦片筑造塔仔,然后用柴草在塔仔内燃烧,并燃放鞭炮助兴;大人则用上等棉仔纸糊制一个直筒形的“孔明灯”,点燃其铁线底框正中的油枝,随即产生浓烟而使孔明灯升空;此外,还有听香、博状元饼和“笋江泛月”等民俗活动,种类繁多,丰富多彩……

  祭祖>>月饼番薯作供品

  在闽南侨乡泉州,每逢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祖先。

  泉州老百姓都认为月圆人团圆,是一个吉祥的节日,应当饮水思源,怀念和祭祀祖先,弘扬孝道。民俗专家、民间文艺家、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歌诀)代表性传承人傅孙义告诉记者:“古早时,泉州人祭祖的供品很简单,只有月饼、番薯和槟榔芋,家庭条件较好者增添瓜果、花生等。家庭贫苦者买不起月饼就以‘煎芋饼’代替。中午祭祖完毕,人们就以供品作为当日午餐。由于平时饮食比较清淡,这餐却以番薯、槟榔芋为主食,有些人消化不良,引起腹部饱胀,故有俗语:‘饱胀中秋,漏屎五月节。’”

  据介绍,泉州人在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发生在元朝末。民间传说,元朝蒙古族专制统治者为防止汉人的反抗,加强残暴镇压,就强迫泉州的汉人(当时被称为第四等人)三家合养一个元兵,如果谁家伺候不周到,就要遭受辱骂、鞭打和罚款。泉州人忍无可忍毅然起来反抗,事先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暗藏于月饼中传送。中秋月出之时以烧塔仔为信号,一齐动手杀尽元兵。故有俗语:“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从此,月饼便在泉州作为祭祀的主要供品。

  博饼>>博中状元好彩头

  博饼是泉州中秋节的一大特色民俗。

  传说中秋节博状元饼,是郑成功驻军厦门时,由部将洪旭等人设计的,其目的是为淡化和解除部下的乡愁。后来,中秋节博饼游戏就渐渐在闽南和台湾流传开来。

  傅孙义详细介绍了泉州民间博状元饼时的规则。他说,博饼必须准备大小月饼63个,内有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六式,其中状元饼只有一个,大如碗面,榜眼饼2个,探花饼4个,进士饼8个,举人饼16个,秀才饼多达32个,小如铜钱。博饼时每人以6个骰仔轮流在大瓷碗内掷彩,博到各种月饼。6红者全部月饼归他所有;5红者得状元、榜眼、探花各饼(若先被他人所得可以夺回);4红者得状元饼1个,3红者得进士饼1个,2红者得举人饼1个,1红者得秀才饼一个。若4枚相同而非红者,称为“四进”;五枚相同而非红者,称为“五子登科”;6枚相同而非红者,称为“六合同春”;6枚顺序有一、二、三、四、五、六者,称为“六六大顺”。这后四样也可比照得大彩。

  游戏>>烧塔仔和放孔明灯

  泉州人烧塔仔的习俗与元末汉人约定起义的信号有关,极有纪念和传承的意义。

  中秋之前,孩子们到处拣破旧的瓦片,琢成三寸长,一寸多宽的长条瓦片,选择大门口埕靠东面的平地,筑造一个底部圆形,直径2尺多的塔基,并留下一个烧塔仔的灶口,然后在两块瓦片中间留下1-2寸的空间,让第二层瓦片叠于其间,如此层层垒叠而上,并由大到小地层层收缩,直到高5尺左右形成塔尖,至此,粗锥三角空心尖塔就筑成了。中秋月出时,孩子们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柴草,引火烧塔仔。顿时,火焰透出塔仔的小孔,闪闪烁烁,灿灿斑斑,极其好看,孩子们围着塔仔欢呼雀跃,拍手称快,沉浸在一片童心稚气之中。

  中秋之夜,泉州的青年人还将放孔明灯当成一种乐趣。孔明灯制作技艺:节前先取上等棉仔纸糊制一个一人多高的密封圆柱形的大纸罩,再将其黏合在一个用铅线制成的圆形底框,底框内相交扎一个“十”字,正中扎一个经过反复浸煤油、松油且曝晒多次的“油枝”。节日之夜,在广场上引火点燃油枝,立即冒出浓烟,加上灯内空气发热膨胀变轻,形成一股冲力,使孔明灯徐徐上升,光芒四射,与空中明月交相辉映。

  泉州的中秋非常的热闹,大街小巷都能听到博饼的声音,人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尤其是现在商业活动的性质的博饼活动更是人声鼎沸。泉州的中秋只有体会过才能知道其中的乐趣。

上一篇 中秋节的来历

免责声明:火车网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