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
- 更新时间:2017-07-27 16:50:54 来源:火车网 点击次数:10107211
第六天,早八点从林芝的八一镇出发,带着我们对林芝的深深不舍,驱车前往拉萨,到拉萨已经很晚也很累了。又回到了藏香溢宾馆,家一样的感觉。入藏以来,在导游的建议下,我们每天服用红景天,基本都战胜了高原反应。
第七天,到达大昭寺时还没到参观的时间,在寺庙前广场众多的朝拜者己在地上叩起等身长头,十万个长头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但见他(她)们身着皮制长围裙,手戴皮板手套,足不着鞋,在自带的各式各样的长垫子上专注地叩着长头,似乎佛祖就在自己面前。
大昭寺还没开馆,叩长头的藏民己经在虔诚朝圣
因为还有一段时间,我们沿着大昭寺北行加入到转寺的行列,那些本地藏人一手拿转经筒,一手拿佛珠,口念叨咒语,浑身散发着酥油味道。行走其间顿感自己也多一份朝圣气息。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的吐蕃王松赞干布时期,据传是专为供奉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释加牟尼8岁等身像而修建的,当初选址时是松赞干布抛下一枚戒子,才在一片湖泊中填湖造寺,因屡填不平,后文成公主入藏后,建议以山羊驮土,始修建成功,因而最初的佛殿被命名"羊土神变寺"
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加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传昭大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昭寺里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加牟尼12岁等身像。而尼泊尔尺尊公主带去的释加牟尼8岁等身像被转供奉在小昭寺。
从二层看大昭寺,更加神秘更加辉煌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这里供奉的神像涵盖西藏的方方面面,其中主殿坐东面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再现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
佛殿主要有释加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进入寺内我们与朝拜者并肩而行,与我们参观不同,朝拜者几乎每人都手提酥油壶,每个神像前都必拜必添酥油,一而我们则手持一把零钱每个神像前献上几张,这里与内地不同
供奉的钱都是敞开式的,如果没有准备零钱,自助换钱也是司空见惯。绕大殿一周共有380个转经筒,一个紧挨个,边走边推动转经筒以是很多虔诚信徒的必修课。
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与转经回廊廊壁上的壁画,绘满千佛佛像而被称为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画有4400多平方米。沿千佛廊转一圈方为圆满。拉萨的主要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释加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
在拉萨,藏族人喜欢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正如我们进入大昭寺之前所走转寺的路线。
下午我们游览布达拉宫,它屹立在西藏拉萨市区西北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整座宮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拔地而起高200余米,外观13层,实际只有9层,由于建于山腰整座建筑与山融为一体,气势雄伟。
蓝天下的布达拉宫巍峨耸立,令人神往
虽然来西藏已经是第四天了,已基本适应高原气侯,但登上布达拉宫仍然让我们气喘嘘嘘,不得不走走停停。但看见坚实墩厚的花岗岩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红白黑三色的强烈对比不仅让我们兴奋不已。
布达拉宫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白宫是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曾是西藏地方政府办事机构所在地,高7层,最顶层是达赖的寝宫"日光殿"。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外墙为红色,宮殿采用曼陀罗布局围绕历代达赖灵塔建造许多经堂、佛殿。
分别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各殿形制相似但规模不等,其中最大的是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高三层由十六根大方柱支撑,中间安放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内悬挂乾隆帝亲书"涌莲初地"匾额,下置达赖宝座,整座殿堂雕梁画栋,,内容多与五世达赖的生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