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到婺源县长溪村的那条山路,颠簸却没有打断我想像长溪村的思路。婺源我是来过了,几次都是走马观花,却没有一点印象。这次,朋友们又约我过来,说是到一个婺源人自己都很少知道的村庄,叫长溪村。我心里那种旅游的欲望又激烈起来,没有多想,就打点简单的行装,到了婺源。一路上,忽而见到参天的古树,忽又听闻极动听的鸟鸣声,美景就开始养起眼来。峰峦层层叠叠地护卫着,路上偶尔会看见背着砍刀的农夫,他们脚步实在地扛着一根木头行走,一点也不见他们吃力的样子。车行约10公里,就会看见远处古树、丛山簇拥着一个个静静的村落,炊烟从灰白色的马头墙上飘起。。。。真是一幅天造地设的江南画卷。

到了村口,有一座架在河流上的石桥,我们就在这里下车,徒步走进村里,望见了,那高挑的飞檐上长着绿绿的青苔,我想,这房子很古老了吧?下来接我们先前联系好的村里老戴说,长溪村始建于宋代淳化年间,距今己有1014年了。说起长溪村的来龙去脉,这个老戴就来话了,看得出,他很爱自己的家乡。其实,我们就是在网上就是看到他写的那些极其优美介绍长溪村的文章才来到这个僻远的村庄。在老戴家小憩片刻,茶的余香还要口中温存,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要求老戴带着我们到村里走走。老戴家是住在长溪上村,一出他家门口,就看见一座木桥静静地依偎在河边,不远处,村妇们在洗衣服,她们在笑哈哈地说着什么。看得出,非常快乐。是啊,在这个与世无争的有如世外桃源的地方,少了那争名逐利之累,心情能不好吗?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在河边的一座残破的阁楼,义务导游老戴说,那是古时候小姐住的地方,就是常说的阁楼,上面外挑那栏杆就是叫美人靠,因为小姐是不能走出家门的,她们平常就只是在倚在阁楼上看看外面的世界。一想那时的女人真是可怜,成天困在家里,那不是很闷吗?不过,门口就是清清的河流,对面就是美丽的青山,风景到是蛮不错的。在阁楼的对面,就是河的对面,有三株要几人合抱的苦楮树,树底下还有三幢房子掩映其中,再一放眼,在河水中山、树、房子互映为一体,跳入眼帘,真是美极了。跨过水面的桥面是用长条的木板做的,现在走近了,走上去,站在桥上,见到我秀美的脸庞(有点自恋吧)映衬在桥下的淙淙流水中。前面,有用青石板铺成弯弯的石阶,视野里的阁影、枯树、石桥形成了一个极为古拙的构图。这就是长溪村?这么一个有着2300人的大村怎么会深藏在如此僻远的大山中?这个村庄没有田地,这么多人是以什么为生的呢?没有人知道,只有他们的子孙默默地在这里繁衍。这些年来,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村庄,几百年来残留下的青堂瓦舍已让我几近痴迷,而这个号称千年的小村,怎么能如此完美地留住往昔?说它完美,是说一种古老的原始存在。远远望过去,村头没有任何现代色彩的添加物。这不是一个旅游地。对于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河边洗衣的女孩偶尔会用惊诧的眼光看我们一眼,但只是一种乡村的羞涩。在村头那座有230年石桥,那头的土地庙里,有着几个老人,在烧着纸钱,是在为他们的家乡祈求祝福吧。这里没有门票,也看不到许多游人,没有汽车喇叭声,没有街头无处不在的小商贩子,有的只有一湾清流上的这座石桥,在静静地迎候着我们,和我们低呤浅唱。石桥上刻有“石宝,乾隆四十三建”的字样,历经百年风雨苍桑,就没有丝毫变形,整个石桥用6块长7米、宽1.2米、厚0.35米长条青石筑成,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桥梁史上的奇观。人们至今也不知道那里没有机械化设备,这些巨石是从那里运来,又是如何架设上去的。传说是这样的:石桥落成庆典那天,这几块大石桥面任村里再多人力,也想不出办法架上桥墩,这时,在村里修炼的吕洞宾感其村民风淳朴,就变作一外地客人,来到巨石边。稍用手一托,就把这六块石桥面全部放到了桥墩上,等人们醒悟过来是神仙帮忙,吕洞宾早己不知去向。所以,村里一直在村桥头做了庙宇,以供神仙烟火,村人祈富求安,听说至今都是非常灵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