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春行印象之理坑
- 更新时间:2017-07-27 16:50:22 来源:火车网 点击次数:10106544
理坑之闻名,是以其保存完好的徽派古村落。
入村只有一条路,一边一条小河,一边又是黄花地,远远的,路尽头,就望见了粉壁黛瓦的村落。
沿着无名小河上行,经过跨在河上的一座廊桥,就进入了理坑。映入眼帘的,小桥流水,青石窄道,水边洗衣的老妇,石道蹒跚学步的孩童,还有那伫立了几个世纪高耸的马头墙,倒影在清冽的水中——时光就此静止,这日头的光芒,难道已经定定的照耀了几百年吗?——戏水的涟漪搅碎了沉静的倒影,几个女孩游客,用清脆的笑声再把时空拉回。
房屋紧邻水两岸而建,屋门到水边之间,就是窄窄的青石小路。小河两岸的连通,就靠两座小石桥,一座下有两个支撑,上铺平整石板,简易而无名;另一座略宽,旁有低矮护栏,上铭天心桥。房屋的粉壁已斑驳脱落,透出岁月的沧桑,青石的路面,却依旧平整光滑,屋门前挂起的住宿,餐饮,酒吧的招牌,显示出本地的村民,已被熏陶了商业意识。
跟随店家的带领,从水边的一条小巷忽就转入了村落深处。刚刚进入,只觉高墙蔽日,巷道深深,全然换了一片天日,略感茫然的穿行在古道巷陌,左盘右转,一时就到了下榻的小店,外观是一样的古旧格局,里面的客房,却已经做了相应的改造。
小憩一下,便趁着夕阳,开始了理坑历史的叩问。古村的面貌,保持的比较完好,整个村落不大,由于房屋众多,所以都是紧邻而建,最古的宅子,已有400年的历史了。沿路标指示,穿行于青石巷道,依次便会经过如下古屋:小姐楼,尚书第,崇德堂,敦复堂,花厅,官厅,天官上卿…这些都是不同时期理坑的杰出人氏所建,遗留至今,大部分房屋仍有人居住。走入数百年的古屋,便踏入了历史之河,齐整的厅堂,镂花的门扇,依旧的雕梁画栋,依旧的天井楼阁,只是当年的光彩,却已然不再,但格局之精巧,做工之细致,仍能透出世家的气派。印象最深的,是那古屋的灶间,站在数百年烟火熏黑的灶壁前,看着现在房屋的主人在灶台前忙碌,木柴送入灶中,炊烟缓缓冒出,神思遥想,数百年前,也是一样的场景,也是一样的炊烟,就自这灶台,向天井飘散,而那炊火,就这么延续到了今天…
行出古屋,抬眼望去,一座座的马头墙,鳞次栉比,耸立于整个村落之上,夕阳的余晖下,青瓦粉墙,都披上了一层金装,重又展现当年的辉煌。此情此景,刘禹锡的《乌衣巷》油然闪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地虽非秦淮河畔,当年也未必有那等繁华,但小桥芳草,古巷斜阳,也正合诗中意境,当年显赫一时的大宅,终也敌不过世事沧桑,旧时燕子所居的深堂府第,如今也不过成了寻常人家。
夜晚来临,空气清冷,披衣出门,准备夜观古村。行走出村,沿水边下行,便是来时之路,路上无灯,四野俱寂,举头仰视,满目的星斗,竟绝非城市之中所能见!耳闻小河轻淌,鼻有黄花幽香,星光漫天,春虫初鸣,田园夜景,如此醉人~‘自然’两字,在此时,你就有了最充分的体会。回首望向村落,整个理坑,静逸的隐入黑暗,不闻任何喧嚣,几盏远灯,似繁星落地,指引我们返程的方向。理坑,我们不过是你的几位过客;而你,却成了我们的一世记忆
(理坑1)
(理坑2)
(理坑3)
(理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