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仅四天相遇相爱经历,生生将默默无闻的廊桥,凭添了无数浪漫的色彩。此时此刻,面对中国婺源的廊桥,故事仿佛重现。不知在此发生过多少中国式的廊桥遗梦?于是在桥栏立柱上寻找这些浪漫的信笺留言,所见却是大煞风景的恶俗涂鸦和无聊滥刻,一如孙大圣的一脬臊猴尿。“我照相不是按原样拍摄,我总是设法把它们变成某种反映我个人的意识。我的精神的东西。我设法从形象中找到诗。”这是《廊桥遗梦》男主人翁,国家地理杂志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的名言。余便虔诚地举起手中的相机。————朱桥横卧石埠环揽————下得桥来,仰望隐在烂漫黄花,葱茏林木中的古桥。只见朱栏石砌,桥墩生篙,苍劲尤现;无丝毫张扬,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却以大气秀美的姿态,让人赏心悦目。俯瞰映在水中倩影,更是一番妩媚身姿,黛瓦缟墙,红黑分明;环抱石埠,错落有致,桥揽埠,埠戏桥;河风徐来,吹绉一泓绿水,顿生婀娜;随波彩裙折痕,赤带断丝,徐徐入里,亮出了许多的姿态,让人心旷神怡。走累了,就此美景在桥堍下,竹筏漂流船码头小竹椅上小憩。望桥感叹,“彩虹桥,彩虹桥,彩虹为拱形,这桥平直,名不副实矣!”“怎么?这彩虹桥并不是形似彩虹,而是有段古老的故事哎!城里人不懂,瞎说什么?”看竹筏老者不屑地瞥了我一眼,嗔怪。有故事好听,便来了精神,赶紧上前。“对不起哦,无知者无罪么,您老给讲讲此桥故事?” 嘻皮笑脸地边陪不是,边递上烟去。————围绕彩虹桥的石埠————“嘿,这桥比你爷爷的爷爷都老罗!”船老大深吸了口烟,缓缓道来。“它建于宋朝,你算算?有800岁啦。”老人又指着桥畔徽式村落说,“那个村叫‘清华村’。当年,村中有两位胡姓乡绅,欲为乡邻建桥。一胡为僧,一胡为匠。僧者云游四海,逾三年筹得善款;匠者设计施工,历四年建成廊桥。竣工时,桥畔彩虹突起,村民喧哗,疑为吉兆,便得彩虹之名。”桥,原来是无忘僧人化缘所赐,有意工匠倾心之作,得天得地得民心,难怪吉人天象,名字也吉祥美丽起来。既有僧,便有庙。果然过桥有座徽式庙宇,说是遗有世尊释迦牟尼佛主绿檀宝器一件。进欲观之,不售门票,初觉善可。却被身形枯瘦,尖端猴腮小僧阻入密室,见二胖僧,跣足草鞋,散披袈裟、大腹便便。让进门者跪于前,口吐佛花毕,就交善款,“随缘”买香烛。那不是随便、随意,而是随时结帐矣!余未信佛事,只觑佛宝,却被“逐”出山门,岂有此理!不过徽式小庙,素墙黑瓦,区别于常见庙宇的金碧辉煌,又被灿烂油菜花环抱,别有情致,留此为照。————小庙外素内荤————离开时,专门看了彩虹桥的介绍。原来桥名是取自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哈,有此文化精彩源由,更有老叟附会的对家乡赞美的历史典故,彩虹桥在心目中有了更多的回味。从彩虹桥出来,时间还早,便驱车再西行,在到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途中路旁,见到了极具特色的村庄,名字也富诗意:五、菊径圆圆小溪围玉镯,团团农舍堆菊冢。此景惟有天上有,惊奇徽州觅其踪。————细雨迷朦现菊径————真是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个村庄居然如此圆润!路是圆的、河是圆的、村落是圆的,连山都圆圆地将小村抱拢。溪水明润,如羊脂玉镯缠绕;公路暗色,似古铜赤金镶嵌;山林青秀,象梳妆奁匣将个古村作绕指柔。不禁轻吟北宋诗人秦观诗句:“渺渺孤城白水环”,“林梢一抹青如画”,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此处特有的景色。很遗憾,天下起了雨,空气中充满水汽,衣裤渐湿,天色向晚,没再进村,就此别过这美仑美奂的徽派小村。不过,象这样的路边美景,在婺源的田边村头比比皆是,下篇着重介绍这野景的视觉冲击。
照片不能多传,喜欢游记的朋友不如直接到本人博客
(黛瓦朱阑倩影深)
朱桥横卧石埠环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