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溪显然方圆大了许多,开发得也更完善,许多旅行社的车子便是直接开过去忽略延村不计的。一进村口就有小朋友上来兜售草帽,还有诸如“三碗不过桥”这样的店铺吸引游人眼球。村里古建与理坑差不太多,一座“敬序堂”里熙熙攘攘,《聊斋》外景地的身份让它身价倍增,96个不同字体组成的“百寿图”着实赚了游客们不少菲林。在通济桥头,我的相机两块电池都耗尽了,我们拖着疲惫的双腿赶紧去找摩的,一向胆小的妈妈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回到客栈吃了晚饭,这里的素菜7块一碟,荤菜18,红鲤鱼清蒸抑或红烧都是28,几天下来,我们吃了N种当地的野菜,尝了腊肉,品了土鸡,平均每顿35元,三个人吃得水足饭饱。傍晚时分散步去了彩虹桥,这座初建于宋代的建筑,因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名,四墩五孔,由11座廊亭组建而成,桥面铺设木板,青瓦结顶木椽,廊亭两侧有栏杆和坐凳,供行人休憩观赏。走过石墩,拍了夕阳,沿着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探险,为那隐藏于山谷中的彩云寺。在一座四邻不靠的小阁楼上,我撞了三下铜钟,并将对家人的祝福与祈祷写于黄纸之上。尽管不算有宗教信仰的人,还是习惯了逢庙烧香,哪怕是闻一闻那香火味儿,心境也能瞬间平静许多。第三天是东线游,已经决定了包车,还是找之前那个阿姨,恰巧旅社里又来了一家小三口也要玩东线,于是费用立马减半,六个人开开心心地启程了。东线的尽头江岭作为传说中拍油菜花最好的位置,我们把它定在了第一位。一路马不停蹄,只是路过月亮湾时被路旁的壮观的人流留住了脚步,大家纷纷跑下车来拍照,一片狭小的山地挤满了各式长枪短炮。湾里一叶竹筏来来回回,船上戴着斗笠的人仿佛就是配合摄影来的,但凡划远了点,上面的人就喊:喂,回来一点啊,出镜头啦~呵呵。江岭虽不在通票之列,但满梯田的菜花层层叠叠名不虚传。我们穿着传说中最上镜的红色衣服在绿油油的菜地里流连忘返。之前看网上说晓起已被开发得商业气息十足还不大相信,待到满村满街的小卖铺和家庭旅社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才不得不佩服市场经济的强大渗透力。除了路上那些十分老实又可爱的狗们以及蓝天白云与徽派屋檐勾勒出的一点自然恬静,这村子显然已经没有什么淳朴与底蕴可言了。围着一棵千年古樟走了也不7圈还是8圈,直到头都晕了,现在竟也忘了那是求财还是求的平安。汪口村头的两个狮子,我格外喜欢,它们嘴里的石球也是能动的,我上去爱不释手的时候,妈妈则和旁边两个天津人聊起天来。这一路碰上的老乡还真是不少的说。俞氏宗祠作为汪口的头号景点,自然也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在门口一块石鼓旁边,一位当地老乡为我们扫盲,原来这名为遮羞石的东西,是从前家族祭祀时给辈分小而年龄长的人预备的。之前在网上找的丛溪漂流几乎没什么人玩,我们就在汪口下了水作为补偿,在这片据说是《闪闪的红星》拍摄地的河面上随波逐流,“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滋味略感一二。尤其记得河边洗衣服的老人一个劲地冲着拍照的我们喊,不要拍我啦不要拍我啦,当然这是经过划竹筏的当地人翻译给我们之后的语言。东线的最后一个景点是李坑,当地人也称小李坑(与大理坑相对),倒是有种曲径通幽的感觉。它和大理坑一起,被我们一致认为是婺源最不虚此行的两个地方。进村前先经过一条长长的石板桥,两边是细长的竹筏顺水流下,夹杂着卖当地特产的小摊子,待到一棵百年古樟迎客,一片粉墙黛瓦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地倒映在小河之中。200多户人家临溪而居,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在水边一家店里,我记录下了难得一见的姜糖制作工艺。晚上回到客栈,热情的老板娘带我们去熟络的店铺买婺源特产的茶叶,四个人走在灯光昏暗的清华老街上,上一辈人唠着家常,无非是父母的健康or儿女的成长。路边一栋建筑引起我的好奇,当年应下乡知青精神需要而建起的清华电影院,如今已经被镇人防办的招牌取而代之,倒是硕大一枚红星仍然鲜活地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烙印。没有拍下照片为念,但我的脑海中时常还会浮起这座老建筑,以及它所记录的一段辉煌浪漫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