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忆山花之旅·下篇

更新时间:2017-07-27 16:50:17 来源:火车网 点击次数:10107664
像你又不是你
56篇游记

坐上大巴,最后一次看了一眼九江这座小城,满街黄颜色的昌河北斗星独具地方特色,还有广场上某种我叫不上名字的市花。路边的广告牌打出均价2k的地产广告,妈妈说,要不是上庐山的弯路太痛苦,在这里买个房养老倒是很好,依山傍水的多滋润。一路无话,1点半抵达婺源紫阳镇,把包存在车站,村里村外的大招牌明晃晃地出现了。因为在网上口碑不错,我们径直走了进去。店里小桥流水,斗笠作挂饰,卫生间标为牛郎和织女,点了婺源的招牌红鲤鱼,没想到清蒸的做法竟也入味十足,直至今天这道菜和这家饭馆仍让老人家们念念不忘,堪称此行性价比最高的一顿饭。饭后在镇上溜达,一路向北走到了婺源博物馆,一座白色的徽派新建筑屹立在一片红瓦绿地之中,跟随全国博物馆免费的大潮,这里也是凭身份证免费参观的。馆藏称不上丰富,万余件展品,不过小到茶道大到建筑的徽文化,无所不包,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走出博物馆,回到车站取包,在站内上了一辆小巴直奔清华镇。话说婺源游玩有三条线,东线和北线最热门,也是此行我们的选择,西线大鄣山及文公山就没时间去了,也许真是和朱老夫子无缘的说。清华镇是北线的中点,在思溪延村与理坑之间,镇上有座彩虹桥,也在通票之列。说到通票,令人喜忧参半。原本在2009年3月之前婺源景点门票单卖不过二三十,但随着一道通票令下,各景点不再单独售票,必须花180元,且在72小时之内,才能游览东西北三线的大半景点。在庐山青年旅社见到的那张IC卡式门票,在两天之内就起了大变化,等我们到婺源时已经升级为可以记录指纹的智能卡,略显人性化的是每个景点不再仅限进一次了。小巴到清华镇中,我们边走边问找到了之前电话预定的老街客栈,同样拜携程所赐,据说这里的饭菜做得极为可口,这对以食为天的咱天津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次日一早和旅店里四个广东MM一同包车游理坑,确切说是北线的一部分,她们要去徒步,我们则是往返。司机兼导游是老板推荐的,一位大概30多岁的阿姨。在从理坑回来的路上,她为我随口的一句话,便挽起裤角淌着刺骨的河水,去摘悬崖边一大束美丽的映山红,山里人真是朴实得可爱。理坑作为婺源文化底蕴最厚重的一个村庄,虽不在通票之列,却在我心里生根很久了,属于此行必去的地方。村民自发组建的售票点,对我的伪学生身份也未能识别,于是在那里买到唯一一张学生票。这座嵌于锦峰秀岭之中的村落,苍松翠竹与黛瓦粉墙互相衬托,古道石梁湍湍流水相映生辉,沿溪构筑的明清府第如工部尚书余懋学“尚书第”、礼科给事中余懋药“都谏第”、兵部主事余维枢“司马第”等翘角飞檐,令人感叹的建筑技艺。走在小巷子里,我们还偶遇余懋学的后人——一个腼腆的少妇,未说话脸先红,丝毫没有一点尚书风范了,呵~显然她家老屋也早已无人居住,尚书第里流传着的古老传说自待导游们戏说了。走出理坑为时尚早,我们和司机阿姨商量能否多走一个地方,于是加了十块钱直奔篁村。关于这小村子的种种,我曾在一篇稿子里读到,发到版上特意配了张图。现在看来文章似乎比风景更美。在那个出了名的长寿村里,没见到几个老人,水流也不比理坑,倒是一棵诺大的古樟孤零零地树立在村口,两个年轻的驴友背着大包安安静静地坐在一旁的石凳上,聊着只有彼此能听懂的方言。在老人家兴高采烈地和樟树合影的时候,我倒觉得那两个姑娘和这风景配合得更加默契,使人由衷产生一种回归自然之感。下午去北线的另外两个景点思溪延村不必包车,可以力所能及地搭小巴前往。车到思口镇就停下了,我们拒绝了热情的摩的司机,径直沿着大路往里走,因为路边一块“景区距此800米”的路牌让我们有了信心。谁知走了将近半个小时才看到到延村,买通票进门,又是10多分钟才到不远的思溪。蜿蜒的村路上只有我们三个形单影只的身影,不时有摩的和旅行社的大巴驶过。以致最后回到路口那个地方,我们很有把那错误的指路牌掀倒的冲动。作为通票里最先走过的两个村子,思溪延村的景色不算出众,其实照地理位置来说,还是延村在先思溪在后。延村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村口那座小桥,以及我们在那上面消灭掉的一排喜乐。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门户 > 游记攻略 > 江西游记 > 上饶游记 > 遥忆山花之旅·下篇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