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印象
- 更新时间:2016-07-28 09:27:43 来源:火车网 点击次数:10106920
要看金黄的大片油菜花的最好时期是在清明时节,可那时正值清明长假,婺源游人如织,人满为患。据开农村公交的司机告诉我,清明正日那天,各种旅游大巴、私家车把不宽的村道堵得严严实实,水泄不通,连绵竟达数公里之长。游客被堵在旅游大巴里动弹不得,不得已只能弃车长途跋涉六七公里,步行走到景区。到了景区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只见人而不见景,无不叫苦连天,懊悔不迭。所以奉劝各位以后千万别在长假期间来凑这个热闹。
下一个景点是江湾古镇,距离江岭有十几公里,票价13元。
江湾古村初建于唐朝,以后就发展成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的水陆交通要塞,成为婺源的东大门。历史上好像先后孕育过一些名人。现在的主要景点是萧江家祠的“永思堂”,一个最近新修的假古董。据说北宋年间萧江的第八世祖江敌迁此,子孙繁衍成巨族。祠堂对面新修了一座戏台,这些假古董乏善可陈。曾几何这些祠堂作为封建宗族压迫人民,实行封建礼教的标志而统统属于打倒摧毁之列的,而今天又作为古董重新建造起来,寻根问祖的风气又逐渐盛行,不能不令人感叹万分,惊叹世事轮回之快,真是六十年河西,六十年河东,此一时也非彼一时,不禁唏嘘。
汪口是我们这次婺源行的最后第二个景点。该村距离江湾有7公里左右,票价3元。
汪口村给我的印象不错。汪口村古称永川,明清时期,是徽州与饶州重要水上交通的物资集散地,这里的商业十分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运如梭,是当时徽州东南部与婺源东北乡的区域商业中心和重要的水运商埠。光阴荏苒,曾经的繁华早已远去,只留下古朴的青石板的街道、布满青苔的巷口,依稀可辨的埠头和散落在十八条古巷中的众多官第、商宅、民居和书屋等各类古建筑供人凭吊。这里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村落,所以还保留着一个俞氏宗祠,是真正的古董(见图六)。走进祠堂,四周的栋梁上的木雕十分精美细巧,刻的都是戏剧里的人物场景,人物花草都十分逼真,保存完好,想当初是何等的雍容华贵,令人想起红楼梦里的一句“蛛丝儿结满雕梁”的词句来,仿佛隔世。墙中央还挂着两幅俞氏祖先的画像,男的紫蟒加身,女的凤冠霞帔,都正襟危坐。出祠堂过桥,沿着河对岸的小山坡走,起起伏伏,透过茂密的树枝的间隙,隔江观看对岸的层层叠叠的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民居,别有一番韵味。河里不时划过一条条竹筏,轻轻地滑过绿油油的河面,留下一片白色的河水的涟漪,非常漂亮(见图七)。
汪口村给我留下好印象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相比之下,汪口村的游人要少一些,要安静一些。近几年来婺源大力发展旅游,名声大噪,大批游人纷至沓来,把有限的旅游资源消耗殆尽了。可以说婺源的旅游已经是过度开发,以至于滥俗,这种过度开发无疑对其本身是致命的。试想一下,当你漫步在古朴的青石板上,细细地品味着散发着历史积淀的古建筑,猛地遇到一拨又一拨拿着电喇叭的导游们,领着一帮子人,叽里呱啦地大声嚷嚷,指手画脚地乱指一通,你还有追古思今的游兴吗?有时我看到那么许多的游客在导游们的驱赶下像赶鸭子似的从这个景点匆匆到那个景点,个个像漏网之鱼,一种惋惜之情油然而生,好可怜哦!真不知道花了钱,耗了精气神,来旅游一次,除了得到了“到此一游”的标签以外还得到了什么。是神经的放松?是体力的休息?是知识的增加还是得到文化的熏陶?只有天知道。现在不是提倡“人与自然的亲近”和“天人合一”的和谐吗?那么如何使人的肉体和精神和大自然亲近,如何调用人的一切感官,特别是用心去体会“天人合一”的和谐是每一个旅游者所必须思考的课题。
最后一个也是离县城最近的一个景点,那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李坑。离县城只有13公里,离汪口只有7公里。从这里到汪口和返回县城的车票都是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