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我们游览蒋介石和宋美龄住过的“美庐”,以及林森的公馆,汪精卫、何应钦、宋子文、孔祥熙、孙科等人的别墅时,深深地知道,庐山,你真地永远背离了超凡脱俗的轨道,走上了一条与世俗密不可分的红尘路!1938年夏,日军攻占南京后沿长江而上直扑庐山,它要毁掉中国第二个政治中心。中国军队决心死守,与日军进行了长达半年的顽抗搏斗,到底还是在1939年4月18日,庐山的牯岭被日军占领。在日军占领的6年当中,庐山牯岭建筑群和寺庙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日军杀死庐山上的中国人3000多人、毁坏别墅等房屋480多座、寺庙50多座。古籍文物也被日本人洗劫一空。可怜的庐山成了人间地狱!这在中国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当中,庐山虽然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和乱世,但也从未遭到如此劫难。1945年8月日本投降已后,蒋介石回到南京,他没有忘记曾经的庐山,派人加紧修缮。经过一年的抢修大体恢复了牯岭大部分别墅的原状,但一些寺院却永远地消失了。1946年7月14日,蒋介石终于在阔别9年后再上庐山。但他呆在庐山的时间不会太久了,1949年5月18日,庐山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从此,庐山获得了新生。但是,新生后的庐山还是无法脱离凡尘,它又成了新中国政府要员的避暑胜地,还一度成为中共中央召开重要会议的场所。比较有名的会议有:1959年8月中共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1970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的九届二中全会。八届八中全会上,因为大路进暴露出来的虚夸风,彭大将军在会上放了一炮,惹得毛泽东大动肝为,为此,这位出生入死大半生的大将军从此没有翻过身来。61年的工作会议上,因为中国在大跃进的阴影下极度贫困,中央决定调整经济工作。毛泽东不得不承认“我们退到了底谷”。九届二中全会上,则是副统帅纠集一伙人提出要设国家主席,实则他自己想当国家主席。结果,毛泽东说他“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最后导致这位副统帅仓皇出逃,魂断蒙古的温都尔汗。有意思的是,这三次会议颇具庐山的“隐者之风”有些诡秘,直到会议过后的很多天全国人民才知道。不像今天,国家召开什么会议都提前很多天通告天下,并且还允许中外记者长枪短炮地横扫。今天,当我们站在庐山大剧院(庐山会议会址)前,不禁想起了彭大将军之冤。怪就怪彭大将军只记住了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淮之远则忧其君”良臣美德,而没有领悟陶渊明那“知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隐士避世思想。如果他当时不放一炮,何至后半生蒙羞?如果看破红尘及早归隐,何至被人当做靶子批来批去?关于隐士现象和隐士思想,历史上有许多人提出了许多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只有终生躲进深山不出才是大隐者,但有人却说:“小隐隐于山,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能隐于朝的才是大隐。不过认真说起来,做大隐实在很难。在朝中做大官还要当隐者,那恐怕就不是“隐”而是“忍”了,我想,“忍”对一个人的身心也是不好的事情,所以我认为最好还是隐于山。只是中国的现实是封山育林无山可隐,所以还是隐于市吧。反过来细想一下,如果所有的“臣子”都想“隐”和“忍”,中国的民主进程一定会放慢了速度。正是有了不能“隐”和不能“忍”的一些人,中国才有了今天,中国才有了希望。所有的往事都如云烟一样过去了。如今的庐山别墅,大都成了旅游者们下榻的地方。不允许人住的几栋别墅,则成了老古董一样的东西留作人们参观了。当代的中国领袖们,因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三十多年来,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庐山开什么会了——庐山,到底还是淡出了政治和市俗的旋涡。可是,庐山再也不可能是隐士的渊薮了。

(千年白鹿洞书院)
(庐山会议会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