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前方情况不明,必须按照最困难的情况进行准备,特别是个人健康安全方面的准备。为了不给灾区增加额外的负担,我们决定自行携带所有的户外住宿,食品,药品,水,及一切其它的物品。户外帐篷,睡袋和药品是从北京带来的。我们要在西宁采购的是,团队六人,司机两人在玉树三天,路上两天的所有食品和水。 这样的饼子,我们买了300个,作为这些天的主要干粮。矿泉水,按每人每天3瓶计,买了100多瓶。还有,牛肉干,火腿肠,巧克力,给灾区孩子的糖果,等等。
蔬菜有小西红柿和黄瓜。
户外店采购野炊炉子的燃料和进一步的衣物。
青海的一个影友,特地打出租车从100多公里外赶来,送上高原药品,只呆了10分钟就匆匆离去,感动!
有了这个条幅,一路畅通无阻。
天气预报一路上将会风雪交加,情况非常复杂。为了在21号天黑前赶到玉树,我们决定当天夜里出发。晚上10点,我们乘坐两辆装载的满满的商务车离开西宁。天空下着雨,一会就变成了小冰雹,只驶出几十公里,就遇上大雾。车行缓慢。一路上,果然风雪交加,路况复杂。上到4000米以上高原后,大家由于这几天来的劳累,不同程度的出现高原反应。大家的嘴唇和指甲,都变成紫色,还有不同程度的心跳加速,头疼,乏力。 我们运送的设备。
上午10点,终于到达玛多,我们在这里吃饭休息,第一次喝上了热水。整整12个小时的夜路,大家都没有休息好,非常疲劳。我们在这里,看着电视,和全国人民一起,为玉树遇难同胞哀悼。欣慰的是,我们可以以我们的实际行动,为玉树,为青藏高原,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雪域高原,我,又回来了。星星海,还是那样摄人心魄的美丽。 一直想重返玉树,就在两个星期前,还和在青海省里当领导一个朋友说起今年夏天一起去玉树看赛马会。万万没有想到,我,会以这种形式再次来到这里,心情,是非常沉重的。
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垭口,是此行的最高点。 我很幸运,能够加入这个优秀的团队。这些年轻人,来自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下属的一个从事新能源研发的高科技公司,由公司副总小江(右二)带队。两位80后,三位70后,最左侧的那个小伙子,年仅23岁。他们之中的三位有丰富的高原经验,和我一样,热爱这片美丽的疆土,多次在青藏高原执行新能源项目,还有两位是第一次上高原。
途中在藏民家里喝水休息,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热情好客,就像接待亲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