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灾后生死玉树

更新时间:2017-07-27 16:48:12 来源:火车网 点击次数:10091852
信仰死了
34篇游记

走出主殿,我们沿着原路下山,此时一路的转经筒换到了路的左边。遗憾的是两边的杨树已经枯萎,整棵树没有一丝绿意,即使春天来临也不再长出嫩芽。文素和尚告诉我,本来玉树没有一棵杨树,那是很久以前十三世活佛到印度修行,带回来一颗杨树种子,在寺院后山养育成大树,现在两个大人都不能把它抱住,后来大树又衍生出很多小杨树,现在玉树地区到处都是杨树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去年种子被吃了之后,这一排树再也没长树叶了。我没弄明白是谁吃了种子,尝试两次发问,他却一直强调种子被吃了,听着就觉得可惜。这是文素妈妈给他讲的故事,跟网上一些版本不大一致,不管如何,这种传诵的方式一样可以让藏地广泛流传。又是一个伤感的故事。玉树的游客极少,特别是地震后,也许文素和尚会欣慰,因为我的好奇,有机会让他倾诉这里的一些事。

下山的路边有两排正在重建的房子,只建好了房屋框架,里面的墙还没粉刷,这是僧房的重建,原来的房子倒塌之后,僧人只能在山下扎帐篷,而且一住就是两年半。他说冬天零下二十多度,住帐篷的和尚苦得很。大门前是一座桥,碧绿的河水缓缓流过,原来这条河不经过寺院门口,以前一位大师希望门前有一条河,于是大家就同心协力挖河床把河水引到了门前,这不就是愚公移山的现实版吗。

被遗忘的,灾后生死玉树9

河的对面就是拉布寺小学,整所小学都倒塌了,只剩大门的残垣断壁,小学暂时还没有重建,而是全部学生集体迁移到附近的临时课室。

地震之后附近的老藏民自发组织到寺庙门口念经,他们不是为自己的私念,而是为众生祈福。刚开始在大门念,后来带了帐篷过来,白天在这里念经,到了晚上才回家。念经的老藏民当中,有一名是老师,年纪估计也有七十多了,负责组织和教授知识。后来寺院的僧人见他们可怜,而且来的人越来越多,便向他们提供一个板房。来到门前,文素和尚叫我到里面看,顿时这个景象让我太震撼了,屋里将近三十位老人家,每个人手里拿着转经筒,晃动的声音、诵经的声音,老人家们脸上竟然都是以灿烂纯真的笑容向着我,组成一幅动静结合的美妙画面,老人们选择的这种生活、生存方式感动了我。

再沿着河水的上游走,就是村子了。原来大片的房子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几堵稍厚的墙还可怜地站着。村里大部分的房屋已经完成基本建设,进度快一些的已经装上了门窗。据文素和尚透露,在他们村子,政府每户补贴十二万,但是并不够重建房子,只够把房屋的框架建好,以他家为例,还需要自家掏了四万多买门窗、家具等。与汶川不计成本的重建相比,玉树重建之苦恐怕只有当地人才能真切感受得到。

藏族小伙接到大叔的电话,便向我暗示是时候返回了,我多么想继续留下来听文素和尚讲故事啊。这时文素和尚正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吃饭,虽然时间是还没到下午四点,我们客气地拒绝了。正想离开,文素和尚快速走到村口的小卖部,说不吃饭的话要给我买东西。我没办法阻止,只能向小车走去,他急匆匆赶上来,手里已经抱着好几罐饮料和一大包瓜子,直往车里放,说是给我一点心意还是给我一点信心,我没听清楚,也只能赶紧说谢谢了。最后他主动给了留了电话号码,说下次来还找他。

我不能不感动,我感动得说不出话,在车上,看着窗外的风景,回想从西宁到玉树二十一个小时的颠簸、玉树的荒芜、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一开始这个似城非城的地方给我绝望的状态一下子变得轻如鸿毛。我对自己说,玉树没有白来了,一个拉布寺足矣。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再一次把我的感受掰向另一个极端。

这里山高路窄,回程的路上在工地接上了大叔,我们一起回结古镇,路上大叔又感叹地问我“小珊,你一个人来这么偏远的地方不怕吗?”“不怕呀,自己小心一点照顾好自己就行了,没事的。”

被遗忘的,灾后生死玉树10

  • 火车票
  • 汽车票
  • 飞机票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门户 > 游记攻略 > 青海游记 > 玉树游记 > 被遗忘的,灾后生死玉树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