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和外滩源
- 更新时间:2017-07-27 16:47:10 来源:火车网 点击次数:10105065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壳牌运输公司便已开始把煤油输入中国,并在香港、上海、广州和厦门建立油库。1907年,两家公司正式合并成为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成为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但习惯上仍以亚细亚来称呼。
1906年和1908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在香港和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分管华南和华北市场。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中国拥有庞大的多层次的销售系统,销售遍布全国。
亚细亚火油公司与美孚石油在中国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竞争,1908年和1911年两度与美孚订立瓜分中国市场的协议,实行垄断价格。
20年代德士古石油公司挤入中国市场,三方竞争后又达成新的瓜分协议,亚细亚份额最大。
太平洋战争期间亚细亚火油公司损失严重。战后迅速恢复,与美孚、德士古再订协议,但实力已不如美孚。
1951年,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中国大陆的业务结束,仅在上海设立一个办事处,到1966年这个办事处也结束了使命。
上海总会(中山东一路2号)
现在是华尔道夫大酒店
现在是华尔道夫大酒店
酒店大厅
右手边的长吧台是世界上最长的红木酒吧台
建筑细部
1910年开始启用的上海总会又叫皇家总会、英国总会,正式的名字叫上海俱乐部,是上海最早的西人俱乐部。
上海开埠以后,大量的外国商人、侨民涌入了租界,同时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把西方的娱乐业、娱乐方式带到上海的租界中来。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上海的西式娱乐建筑也就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变大。当时的上海外侨总会有上海总会、德国总会、花旗总会、法国总会等近十家,其中外滩的英商上海总会、福州路的美商花旗总会、茂名南路的法国总会被称作上海的“三大总会”。
1863年,总会建筑工程破土动工,1864年正式建成开放。
英商上海总会是一幢典型的英国3层砖木结构建筑,正立面朝东,面对波浪平展的黄浦江,每层都有近似于阳台的廊,带着点东印度建筑的痕迹;主立面以居中的三角顶为中轴线,两侧形成严格的对称,这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特征。
在当时的上海,该总会的确是座规模巨大而又华丽的洋楼。这幢建筑在其后的45年中,一直是外滩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到了20世纪初,总会这座砖木结构的大楼使用了40余年,建筑已经陈旧,各种娱乐设备也已落伍了。于是总会决定拆楼重建,1905年筹备,由工部局工务处英国皇家建筑师H. 塔兰特设计。塔兰
特去世后由A. G. 布雷设计。
这是一栋相当庞大的建筑,建筑坐西朝东,是上海第一座水泥建筑。
大楼建造中曾经费短缺,几经周折,最终由英商怡和洋行、卜内门洋碱公司、汇丰银行、电车公司以及正广和汽水厂联合投资建造,英商聚兴营造厂施工,1909年奠基,1910年建成。
总会主要向会员开放,会员须交纳入会费和门票费。上海总会还与香港、孟加拉、横滨、神户的英国总会实行互惠。
上海总会在建造时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打破了当时外滩千篇一律的砖木结构样式。建筑为地面5层,地下1层。
大楼外观是典型的不列颠式,具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即英国古典主义风格,还有人说是带有巴洛克特征的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
整个建筑为三段式,每段上檐微微伸出,第二层、第三层上檐还有精美的浮雕。门窗用方、圆、半月、三角等多种形状造成变化,丰富其建筑内涵。
勒脚、立柱采用石料,水泥仿石墙面。原门两侧有女神塑像,可惜已毁。入口处有塔什干式立柱。三四层楼房最为雄伟,中有6根巨大的爱奥尼克石柱挺立其间,这是复古主义常见的手法,其明显的视觉效果就是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并使得建筑给人和谐温馨的印象。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门户 > 游记攻略 > 上海游记 > 上海外滩和外滩源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