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和外滩源
- 更新时间:2017-07-27 16:47:10 来源:火车网 点击次数:10105065
交通银行是一座精巧的建筑位于九江路与汉口路之间,北邻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南邻汉口路。实际上中山东一路14号这地方历史上业主多变。
1843年上海开埠后,有个英国的大鸦片贩子颠地·兰士洛德在外滩购了一些地皮,地皮中包括今中山东一路14号这一地块。后鸦片被禁,颠地只好卖掉房地产。
1880年德商的德华银行买下这块地,盖了一栋德国文艺复兴式样的4层楼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对德宣战,没收了德国在华的财产。德华银行由交通银行接管。
交通银行是中国早期银行之一。是清政府为了赎回京汉铁路和收付铁路、电报、邮政、航运款项而设立的一家“官商合办”银行。
1948年竣工的交通银行大楼由鸿达洋行设计,陶馥记营造厂施工。大楼外观凝重朴素,内部色彩强烈华丽,反差别具特色,在古典建筑风格中呈现现代气息。大楼是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装饰艺术派风格,底层基座和高大的门框用黑色的大理石贴面,其余墙面用白色水泥粉刷,形成色彩的反差。
外墙广泛采取纵向通贯上下的粗壮方棱体装饰,形成四侧墙面的凸凹变化。门内是彩纹人造大理石过道。两侧靠墙是环状扶梯,紫铜栏杆,台阶也用的是大理石。经扶梯上二楼平台,过4扇铝框的玻璃门就进入了高大宽敞的大厅。
大厅里有大理石的圆形柱子4排,每排9根,共36根。大厅的墙壁和柱子的下半部都用红色瓷砖铺砌、装饰,显得富丽堂皇。楼顶中间多一层,方体尖顶,南北两角也用了凸棱的装饰,临外滩一面的楼顶形成“山”字型。设计者意图通过形状、色彩、朴实与华丽的多方面对比来表现这座历史性建筑的特点,应该算得上制造对比的大师。
交通银行大楼是新中国建立以前外滩上建筑的最后一幢大楼。
华俄道胜银行(中山东一路15号)
1895年,当时的沙俄政府为了巩固其在华的势力,就联合法国的金融资本与最强大的英国在华资本抗衡,俄法组成了道胜银行(总行在彼得堡)。
次年,沙俄银行董事长诱使清政府参股,清政府交了350万两白银,连个董事席位都没有(俄方600万两还没有交足,却掌握了支配权),只雇佣中国的买办,但因中国方面份额较大,故改名“华俄道胜银行”。“海上四大闻人”之一的虞洽卿也曾在这家银行当过买办。
1896年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在巴黎贴现银行(即法兰西银行)上海分行原址营业。以后又在全国10多个城市设立代理处。1904年日俄战争,营业受到打击。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华俄道胜银行被苏俄收归国有,上海分行的原董事纷纷逃亡法国。
1922年总行迁到法国,中国政府未参加股东会,不予承认。1926年,总行因金融投机被迫停业,上海分行也相应关门。中国政府派员清理,1929年结束。
在华俄道胜银行关门之时,国民党政权在南京刚刚建立,亟待建立自己的国家银行,也就是今天常讲的央行,并决定把总行设上海,1928年11月1日中央银行总行在上海成立,办公地点就设在原道胜银行行址,外滩15号楼内。
央行的总裁都是民国的大人物,第一任是宋子文,第二任是孔祥熙,1945年后又连续换了5任。作为“银行的银行”,功能是代表中央控制金融业和金融市场。抗日战争爆发,中央银行总行撤退到重庆,胜利后返回上海。
1946年7月开始,国共内战,一时间军费开支庞大,财政赤字惊人,遂采取抛售黄金和外汇的做法,消耗了外汇储备的一半和黄金储备的60%。
黄金、外汇消耗后,恶性的通货膨胀开始愈演愈烈,物价飞涨,中央银行真正成为了印钞票的机器。1948年9月用金圆券代替法币,金圆券1元折合法币300万元。不到半年,金圆券同样大“缩水”,10万、50万的大钞被迫出笼。
从1947年到1949年解放前夕,中央银行共增发货币1445亿倍。
1948年,蒋介石政权开始做逃亡台湾的准备。同年12月起,中央银行库存黄金276万两、银元3346万枚被秘密运往台湾。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门户 > 游记攻略 > 上海游记 > 上海外滩和外滩源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