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和外滩源
- 更新时间:2017-07-27 16:47:10 来源:火车网 点击次数:10105065
但到康熙时开始考虑废弛海禁,恢复海上贸易。早年海外贸易兴盛的闽粤两省成为首批试点省份,并建粤海关和闽海关,1685年江海关设立,同年浙海关设立,至此东南四省海关全部设立,清代早期的外贸格局初步形成。
到雍正年间,颁布了海关税率表,并且随着进出口货物的增多,逐步调整税率。为防止外来势力侵扰本国,清政府对外国来华商人进行了很多限制,此时海关主权完全掌握在清政府手中。
不过,从18世纪末叶以后,鸦片走私开始猖獗,其中更有海关官员和外国商人相互勾结牟取暴利。清政府也曾颁布重典,坚决查禁鸦片,但收效甚微,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亲赴广州,将禁烟运动推向了高潮。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步入了屈辱的近代时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五口开埠通商,使外国人获得了更多与中国接触的机会,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规定,英国可以自由的与中国人进行贸易,这使得曾经占垄断地位的行商制度土崩瓦解。
另外增强了外国领事对海关流程的监督。并以海关人员松弛腐败为由,强烈要求以洋员取代海关中的中国官员,试图渗入海关的管理体系,1851年,英国人尼古拉斯·贝利在江海关港务机构担任了职务,这是洋员打入中国海关的开端。
1853年,小刀会起义占据了上海县城,海关被群众捣毁陷入停滞,英国驻沪领事阿礼国和美国驻沪领事金能亨公布了海关《暂行章程》,鉴于上海的局势,进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应向本国领事馆缴纳。
这样在清朝四大海关中,江海关的管理权率先丧失,随着江海关管理权的丧失一个新的税务司制度开始浮现,中国海关的管理权移到了外国人的手中,而且海关对中国的外交,金融,财政,教育等的影响愈来愈大,而英国在其中扮演了统治的角色,赫德成为了一个中心人物。外籍税务司制度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关的核心。
直到1928年6月,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关税自主为其两项主要内容之一。同年7月﹐国民政府与美国首先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这标志着各国陆续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不过海关行政管理权仍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政府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
作为清代早期四大海关的江海关,原设于上海县城以北,1846年海关迁入租界,在汉口路外滩开关办公,称为“江海北关”。1853年,小刀会起义军捣毁了上海海关,使英美法三国联合成立了“税务委员会”,开了列强抢夺中国海关权的先河。
1857年,江海北关在原址重建,这是一幢中国传统官衙式的建筑,院落三进式,二层砖木结构,歇山屋顶上飞檐翘角。门前立有一座牌坊,上书“江海北关”四个大字。
十九世纪中期的外滩,最流行的建筑是殖民地券廊式风格,而这座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可谓是独树一帜,可悲的是他徒有其表。随着上海贸易的激增,原有的旧式官衙建筑已经破损严重,而且形式上也略显落后,不符合海关标新立异的主调。
1891年,海关决定拆除旧屋,重建新楼。第二代江海关由英国设计师设计,风格也是充满浓郁英伦气息的维多利亚式风格。建筑以正中塔楼为主轴,他楼高五层,顶部四面设有大自鸣钟,墙面做哥特式风格的长券窗,很像教堂的钟楼。
两侧的副楼高三曾,双面坡屋顶,转角处做装饰塔尖,略带哥特式风格。大楼于1893年竣工,焕然一新的江海关大楼,成为外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但隔壁的汇丰银行大楼竣工后,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曾经标志性的海关大楼也日趋落寞。
1923年,江海关委托英国公和洋行重新设计了海关大楼,这座大楼更加气派,更加富丽堂
皇,仅耗资就达2000两白银之巨。
1927年,这座大楼在汉口路外滩拔地而起。大楼占地5722平米,建筑面积32680平米,面朝浦江一侧高八层,顶部带三层高钟楼。大楼一二层采用条石砌筑,入口处列四根粗大的多立克石柱,显得威严肃穆,柱定为四方形,上雕刻有纹饰。
三层以上外墙贴褐色面砖,六层顶部外挑檐很深,下方刻有精致的花纹。顶部的钟楼成为黄浦江外滩的新地标,基座四角各有一根方柱。四个钟面每一面都用12角棱形图案拼接,钟面上指时的指针由紫铜制造,重约120斤。这个大钟堪称亚太地区之冠,悠扬的钟声时时回荡在浦江两岸。
交通银行(中山东一路14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旅游门户 > 游记攻略 > 上海游记 > 上海外滩和外滩源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