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今天,我回忆走过的岁月,点点滴滴都烙上父亲的印象,现在想来,一位农民在贫瘠的黄土地上耕耘,不分昼夜,口干舌燥,在尘土中播种,六月飞火,肩扛手提着那份微薄的庄稼,麦垛子越来越高大,父亲的腰越来越成弓,十年九旱,皱纹耕耘。 阅读父亲,首先源于农村,其次是学习,最后是生活。
寻觅农村的图腾
村路弯弯曲曲的,只能承载架子车和单行的人,如同血管支撑着整个村庄的生活。每条村路的尽头都是土地,村路两旁还是土地,鸡鸣狗吠,牛羊互唱,在陶潜的诗行中似曾相识,也许这也是喜欢他的缘由吧!岁月老了,记忆模糊。
扁担和竹篮子是村路上最常见的运输工具,土坯房也最适合在这种场合出现,总有一种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味道,补丁的衣服是必不可少的,山泉滋润着整个村庄,煤油灯温暖着整个村庄的记忆。
在农村图腾的摇篮里出生,所以记忆犹新……
这些都零星的在《并非每一束阳光温暖心房》中出现过,出这本书是我在大二,但书出来是已经是大三了,2009年2月,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年了。感谢父亲,在我出书的过程中给我很大的安慰和支持,但其中的苦辣只能是“如鱼得水,冷暖自知”。
我大学的好朋友曾问我为什么要把她作为书名,我当时没有回答,现在借此机会,说说现在或者是当时的想法和缘由。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每一个人每一块地方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把每一束阳光都享受的淋漓尽致,夸父逐日也只是个梦想般的童话。太阳的轨迹: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这样年复一年,没有变化。从人的心灵来说,酸甜苦辣,沉沉浮浮,唯有豁达方能灿烂的生活,羡慕刘禹锡和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还能写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豪迈与豁达,“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望和大气。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笑她笑,你哭她哭,但我们都懂得并非每一束阳光温暖心房。
和父亲一起成长
父亲爱书,也喜欢字画和写毛笔字,所以收藏了一些小人书和四大名著,还有一些其他的书籍,但当时最喜欢其中的小人书,带插图的那种。
上小学时,每当回家,我就坐在父亲的腿上,让父亲给我讲小人书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岳飞的故事和金鱼和渔夫的故事等等,我是听着这些故事慢慢地长大的,父亲常说,我们家族是耕读门第,也就是一边种地一边读书,所以我也养成了读书爱书的习惯。
小时候,特喜欢放驴,当然没有王冕的那么勤勉,一边放牛一边画画。但为了让贫瘠的土地能长出好的庄稼,爷爷给我编制了一个小小的竹篮子,记忆中我的童年是穿越在故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哪里有绿草茂盛,哪里有我童年的脚印,每当傍晚回家我都扛着小小的一竹篮子驴粪,欢天喜地的向父亲邀功。我也喜欢小动物,特别兔子,在我家的园子里,挖一个坑,当然修饰的四方四整的,从此我家的园子的草地上多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是从我家通向园子的,这小径和我的童年的道路一样,弯弯曲曲但永远向前延伸着。
上高中后,我在县城读书,离家远就租房住,和父亲聊天的时间的愈来愈少了,也许是学习忙的缘故,时常星期天不回家,母亲把烙好的馍馍让父亲带到县城,到租的房子找我,再从口袋中掏出20元钱给我。他只说一句:“孩子好好读书,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担心。”就走了。每次从父亲的手中接过馍馍和钱时,我的心中总有一种酸酸的滋味,突然想起朱自清笔下的那个背影,然而脸前的这个背影却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能够触摸的背影。父亲的手粗糙的像砂纸,还有他那种充满希望的眼神,这种眼神我和父亲都懂得。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有这样一句话,非常喜欢,大意是这样的,所谓母子一场,就是看着他慢慢长大,渐行渐远,然而他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