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让民航企业高管们辗转反侧、寝食难安的事情众所周知,它们包括:劳动力成本高昂,燃油价格波动剧烈,法律法规束手束脚,而且航空服务同质化严重,很难打动消费者。各民航巨头的管理层或多或少都尝试过收购与兼并,希望获得规模效益,从而解决问题。过去十年中,全美航空(US Airways)与美西航空(America West),美国达美航空公司(Delta Air Lines Inc.)与美国西北航空公司(Northwest Airlines Corp.),美国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 Co.)与穿越航空(AirTran),法国航空公司(Air France)与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M Royal Dutch Airlines)都已经完成合并,最近的例子则是美国大陆航空公司(Continental Airlines Inc.)与美国联合航空公司(United Air Lines, Inc.,简称“美联航”)。【有报道称,全美和达美也正在考虑对陷入破产保护境地的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 Inc.)下手。】
可他们或许忽视了更重要的问题:品牌形象。品牌咨询师和民航专家指出,民航巨头们只顾经营上的得失,无心关注品牌形象的塑造。没错,运营民航公司是个非常复杂的任务,要想成功很不容易,可他们指出,强势品牌仍然有助于促进机票销售。品牌咨询公司Landor and Associates常务董事艾伦·亚当姆森说:“如果三家民航公司都开通了纽约与芝加哥间的航线,那消费者选择其中某一家,而不是另外两家的唯一原因就是价格更低。”他指出,一个本就困难重重的企业可不能陷入这样的尴尬境地。
规模较小的民航公司通常更善于发挥品牌的作用,以此区别于竞争对手并支持企业发展。“过去,民航业内的成功不是品牌驱动型的,”亚当姆森称。“只有维珍澳大利亚航空公司(Virgin Australia Airlines Pty Ltd.)、西南(Southwest)和美国捷蓝航空公司(Jet Blue Airways Corporation)这几家例外。”事实证明,这几家公司深受消费者青睐。根据市场资讯公司JD Power and Associates发布的《2011年北美航空满意度调查》(2011 North American Airline Satisfaction Study),小型民航的平均得分普遍高于大型企业,而捷蓝和西南这样的航空公司是得分最高的公司。
当然,这些航空公司的规模比美国航空、美联航或达美航空小得多,后三家的正式雇员数均达到8万左右,而西南航空的员工数略超过4万,捷蓝更是只有1.2万正式员工。西南、捷蓝和维珍还采取了措施,从一开始就用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来熏陶雇员。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北美分部高级副总裁克里斯?罗西认为,维珍领先一步,因为该公司隶属于维珍集团——一家主要以娱乐为主业的公司。“我们的策略是优先考虑消费者体验,如何才能让航空旅行成为令人向往的体验?”
多数民航巨头的基因却与此迥然不同。南加州大学高效组织中心(the Center for Effective Organiza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负责人爱德华·劳勒指出,大型民航公司的高管中很多人都来自军界。他说:“他们的管理模式非常传统,强调自上而下的指令,而不一定会给员工以灵活处理的空间,也不了解他们的需求。”但他指出,问题在于高效的客户服务得靠员工来实现。他补充说:“其他航空公司从来没有过这种意识。”相反,许多大型民航与其员工的关系颇为复杂。他说,由于航空业的工会相当强大,调动员工都可能很困难。亚当姆森进一步指出,更严重的是,刚刚重新洗过牌的民航巨头里的许多员工都经历过最惨烈的动荡——疾风骤雨般的裁员。
当然,大型民航公司也知道品牌的重要性。“美国航空正处于重组进程中,我们计划变成一家非同一般的航空公司,”美国航空女发言人在声明中称。“本公司期待完成重组之后,能为顾客带来全新、不同往昔的体验。”塑造协调一致的企业文化也是美联航首席执行官杰夫·斯米塞克的重要任务。去年,他告诉《财富》杂志(Fortune):“我的管理团队和我本人正在投入大量时间,培养这种新文化。我们很重视这一点,因为任何整合都有沦为平庸的风险。”截至本文发表之时,达美航空尚未回应记者请求评论的要求。
目前,规模较小但品牌形象好的航空公司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能会开始给大型民航带来压力,迫使其改变品牌战略。“我觉得压力将来自区域性的民航公司,他们很擅长塑造独特的消费者体验,并围绕这种体验打造企业,”品牌咨询公司Prophet美国分部总裁安德鲁·皮尔斯表示。“这些企业将变得更加强大。”尽管大型民航严防死守,这些小公司仍可能夺走其份额。如果没有协调统一的品牌战略,这些民航巨头只能继续打价格战。如今燃油成本和消费者行为模式都难以预测,处在这样的市场,民航公司本来就已经困难重重,品牌形象千疮百孔恐怕是它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