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天津市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2013年将承办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在“十一五”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检查中,天津市取得了第四名的佳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外人看来如此繁华的城市,其北部山区仍有少数村庄未通油路(即沥青路或水泥路)。“最后一公里”,成为津北之痛。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2012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要求,推进以西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为重点的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东中部地区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和连通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公路网络状况。这些要求为各地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指明了方向。
不久前,天津公路学会理事长李惠杰、天津市乡村公路办公室主任张耀华和蓟县交通局副局长刘士龙等,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数次深入天津市北部山区,调研农村公路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情况。这种深入一线调研的精神值得学习。
本期,我们在推出天津的报道外,还从来稿中有针对性地编辑了关于农村公路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的文章,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再俊的水果都给颠坏了。尤其桃子丰收时,好桃运下山能卖1元钱/斤,而运到山下,一车颠坏一半,剩下的也只能卖几分钱一斤了。”
天津市北部山区花果峪村支部书记杨斌发愁地说。
“一尺不通、万丈闲置。”断头路不仅使大量社会资源闲置,也阻断了区域性交通的一体化进程。交通不畅、基础设施薄弱已经成为当下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物流滞后不但使得农村地区物价较高,也使得城乡之间在信息、渠道上“堵”
在了最后一公里。
“十一五”时期,中央明确要求把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一项重大任务,“十二五”纲要规划中公路建设仍然是重点建设之一。天津方面的此次调研,就是响应党中央和天津公路系统相关号召而进行的。
致力于农村公路建设
调研组发现,由于山区施工难和缺少建设资金等原因,天津市北部山区仍有一部分自然村至今没有通油路,对外交通十分困难,导致这些村落经济发展滞后,人均年收入低,群众盼致富的呼声十分强烈。
虽然这些自然村不属行政村建制,但村落人口相对集中,部分自然村的人口规模已超过200人。从一定意义上看,这些村的贫富状况关系到天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和民生和谐。
从工程可行性以及其他综合因素上来看,目前该区域已具备改变出行难现状的各项条件,拟建油路没有桥、隧工程,由于地处山区,路基较简单,可因地制宜地采用沥青路面或水泥路面。
据统计,目前天津市农村村落总数为3905个。其中,有村委会建制的行政村为3838个;相对规模较小、不设村委会并由邻近行政村管理的自然村为67个。
天津市公路主管部门介绍,按照交通运输部对农村公路建设的统一部署,天津市20世纪90年代已经在全国率先完成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工程”,又在2005年完成了“行政村村村通油路工程”,全市3838个行政村已经通油路,总里程达到9100多公里。2007年以来,按照天津市委《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天津市每年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00公里,在巩固提升既有行政村油路通达水平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自然村油路建设。目前,全市67个自然村中有40余个实现了通油路。农村公路建设极大方便了广大农民出行,成为致富之路。
数据显示,天津市农村通油路总体状况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且没通油路的自然村数量也相对较少。
据调查,天津市现有27个自然村未通油路,仅占全市村庄总数的千分之七。这些自然村较为贫困,集中分布在天津市北部山区的罗庄子镇、下营镇、别山镇、官庄镇、孙各庄乡、渔阳镇和西龙虎峪镇。
守着花果山富不起来
多年来,这些自然村村民走的都是简易砂石路,甚至将“下雨是水沟、旱时能走人”的山谷间砂石河床当作路,狭窄弯曲、坑洼不平,出行极其困难。
2011年11月16日,《天津日报》“走基层”栏目记者对这种路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农用三轮车沿山路而下,记者爬上车和一筐筐酸梨挤在一起,着实体验了一番颠簸的滋味,乱石拦路,沟坎纵横,人坐在车上,五脏六腑都翻腾起来了。”
天津市北部山区物产丰富,盘山红果、磨盘大柿子、大桃和薄皮核桃都是这里有名的特产,质量好,产量高,可大家看着满山熟透的果子直发愁。
2010年,天津市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1801元,北部山区人均纯收入也达到9965元,而这些未通油路的自然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4000元,成为天津市的真正“洼地”。
近年来,山区优质水果的价格节节攀升,供不应求。据估算,通油路后,仅水果增值,人年均增收就达1000~2000元。如有条件兴办农家院、采摘园等,收益会更为明显,一般人均年收入都可超万元。
村民心里有怨言
这里的人们渴望尽早脱贫致富,由于和通油路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村里很多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当地还流传着“娶媳妇先看这个村是不是修了油路”的说法。看着其他村子一个个地通油路了,都富起来了,他们心里不平衡了,他们追着调研人员问:“到底我们这里什么时候能修路?”
本来就靠山护山的山里人担心地说:“现在山林要是失了火,年轻人都走了,外边的人又进不来,怎么办?”
久而久之,这里的树木谁来管理,山火防范也成为了安全隐患。
三项建议惠民生
通过调研,调研组提出了三项建议——第一,天津市有关部门将未通油路的27个村的农村公路,将北部山区自然村“村村通油路工程”项目进行打捆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市所有农村(含行政村、自然村)村村通油路,为天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公路基础设施。第二,政府自然村“村村通油路工程”作为2012年20项民心工程之一,明确责任、克服困难,确保2012年内建成使用,让北部山区人民早一天都走上致富路。
第三,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天津市有关部门应对该项工程审批立项、规划管理和用地给予更多服务和便利。自然村“村村通油路工程”属全市乡村路建设的最后攻坚战,且造价较高,区县集中筹资压力大,因此,应增加财政资金补贴支持。
目前,调研组提交了《关于将我市北部山区“村村通油路工程”列入2012年民心工程的建议》,天津市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及公路系统主要负责人分别作出重要批示。津北之痛有望尽快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