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的高速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提供了坚实的运输保障,社会对交通的认可度在稳步攀升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可能影响交通良性发展的不和谐声音和倾向,行业需要谨防被妖魔化。
交通行业有被妖魔化的倾向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原厅长董永安在担任安阳市长期间出问题被双规,媒体标题——《前腐后继的河南交通厅厅长》。请注意快餐阅读只看标题的特性!
交通安全事故调查,首查道路线形指标,对交通事故与人车路环境相关的研究结论置若罔闻,对驾驶员及车辆等主要因素调查甚少!
甘肃正宁校车被撞,媒体质疑路况差,影响救援!
CPI上涨,媒体宣传过路收费太高,不顾绿色通道免费事实!
……
曾经和一位转岗到交通的业内领导聊天,谈到业外人士对交通的看法,他说了四个字:有钱、腐败!而同样的解读,笔者听到的不下十次,请注意这是基于内部的外向判断。
对于厅长出事你可以理解成媒体赚噱头,事故调查你可以理解成部门推卸责任,校车被撞你可以理解成救援者的善意,但业外人士对交通的看法则彻底击碎了我们的一厢情愿,有钱、腐败的质疑让行业很受伤。比较悲观的看法是,在和民生相关的每一个领域,只要出问题,都可以和交通扯上关系。比如近期的物价上涨,比如超载处罚。
于是心中难免疑窦丛生:为什么民生工程检查时交通总被作为亮点推出,而出问题时总为人背黑锅?流血、流汗又流泪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次问题?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
行业树大招风。这些年交通做了很多事,高速公路的突飞猛进、港口建设的日新月异自不必说,贴近民生的农村公路异军突起,农村客运迅猛发展,也为大众津津乐道。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难免会树大招风,伤及部分人的利益,继而激发矛盾,引起事端。一些不明就里的人云亦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效应随之产生。也不排除交通的成绩让部分人感受到了危机,产生酸葡萄甚至先下手为强的阴暗心理。
不注重话语权。一方面以内敛、隐忍为主的行业过分注重韬光养晦,对可能影响发展的问题未及时评估或判断失误为发展埋下隐患,一步被动、步步掣肘。另一方面,交通自身的诚实被人钻了空子。比如评选劳模,交通很自然地会想到道班工人,作为对诚实劳动的奖励,此事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当其他行业的语言精英和我们的普通劳动者在一起时,话语组织能力就成为一个问题。再者,交通不重视对外宣传,其宣传内容、渠道、方式和频率有待改进,像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和灾后重建这种冲锋在前的事,我们至今仍旧没有能与其他行业相媲美的宣传报道。
发展特定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攻坚阶段,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后需要一种释放。
当群众的差异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社会需要“痰盂盒”。此时,充满争议的道路收费、超载处罚、执法中的薄弱环节和偶发的腐败等正契合了这种需求。
行业不主动出击、只被动接招的现实让为吸引眼球而生的媒体找到了一个不易引起事端的“痰盂盒”,传媒惯性在网络助推下把交通愈描愈黑。
窗口行业隐患。作为政府责任部门之一,交通的每一项改革都走在各行前列。F E D I C条款引进、事权分离、最低评标价法试行等等。因为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遗留问题多便成为一个特征,比如企业改制损害了部分人的利益,造成了内部人心思变。加上行业树大招风,存在的问题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很容易被放大。外部的风吹草动很容易在个别内部利益受损者的添油加醋中形成气候,走得太快的问题被夸张放大。顺便说一句,窗口行业替人受过也是一种隐患,比如城市道路建设、改建中的道路保通等,也被多数人计入了交通账上。
人才培养落后。言语组织能力和话语权的旁落形成的行业弱势是交通易被妖魔化的又一原因。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年轻干部培养落后,在人才的社会属性、位置锻炼人等诸多基础性问题上思维落后,致使自己的干部和其他行业相比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
二是干部对外输出少、业间交流少致使“朝中无人”,在利益分配时常常陷于以一敌众甚至无人讲话的不利局面;
三是因为待遇、发展前途等原因,输出干部的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看看燃油涨价发改部门的解释,看看本应是行业管理的安监部门摇身变成裁判,看看群众反映激烈的暴力拆迁,看看食品行业的种种乱象,回头再看看对交通的种种质疑,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交通工作推进是如此困难。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大投入下的权力寻租、腐败,但客观地看,这是权力缺乏制约时的普遍现象,并非伴随某一行业的固有特质。交通存在被妖魔化的隐忧,主要原因还在开放的时代关起门干事,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强势权力的运作模式缺乏最基本了解!
如何防止被妖魔化
提升行业形象。这首先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谁在代表交通形象?
答案是窗口行业和窗口部门。比如改造道路的交通管制人员,施工路段形象;收费还贷、路政执法、行政许可办理等窗口行业形象。为此,我们需要加强从业者执业能力、风险评估机制、危机公关意识和矛盾协调机制建设。
同时,创新宣传手段,强化舆论引导,掌握舆论的制高点,注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突出宣传实绩部门的工作亮点,主动传达行业声音,树立并巩固阳光行业的正面形象。
培养行业话语权。毋庸讳言,交通在规范自己避免成为高危行业的同时,转让了自己的诸多权利。比如,将交警成建制划拨给公安部门,自己却负责其日常开销;将自主招标权转让给发改部门,自己却承担行业执行风险;将费改税资金移交到财政部,自己却因为权力争斗等米下锅等等。后者在强势介入交通的同时,由于行业界定模糊,他们在不少百姓心中仍旧以交通的名义开展工作,交通依然在为其不规范行为买单。而正面宣传的缺乏为这种负面新闻的滋生酝酿和刻意传播创造了客观条件。为此,交通应将行业话语权研究和落实作为工作重心之一。
构建强势行业。首先是增强人才培养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将人才培养摆在与建设目标同等重要的位置认真研究、部署落实,实现干部的年轻化、专业化和技术化,增强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是把握干部的社会属性,借助干部交流机会,有意识地将年轻干部选派到政府部门锻炼,形成言语合力;再次是加强行业风险评估和危机公关能力建设,用正面的、典型的宣传消除业已形成的误会,避免因群众的误解而替人受过。
成文之时,心怀忐忑,朋友说有时间思考这些不着边际惹人恼怒的事,不如花点心思考证改善生活。我理解他们的好意,但作为一个不开窍且责任心过强的业内人士,我想这些总得有人去想、去做,行业在埋头拉车的同时要学会抬头看路,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发展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