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为广大农民群众办了好事、实事。但是仍应清醒地看到,从农村公路路网设计到建设、管理、养护,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顽症”,很可能会严重影响农村公路的健康持续发展。近日,笔者通过对江苏、四川、宁夏三省份农村公路的走访和调研发现,症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血脉不畅:
“毛细血管”太过稀疏
在地处宁夏、甘肃交界山区的宁夏西吉县田坪乡腰庄村里,村支书刘振强告诉笔者,村里到银川有450公里路,十年前去银川,需分别在县城、固原市借宿两晚,共耗时3天才能到达目的地。5年前,这个行程缩短为两天,而现在最多一天就到了。村民外出打工不但更方便了,而且省了不少住宿费。

腰庄村交通状况的变迁只是一个缩影。笔者在调研中深入江苏、四川、宁夏等地的广大农村实地看到,从前的机耕道、羊肠小道已被水泥、沥青路所取代;
“蹦蹦车”载人少了,农村公交多了;人力车、自行车少了,卡车、私家车多了。经过多年的大力投资建设,农村放射型路网已经初步形成,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农民的出行难问题。
但当前农村公路网修筑标准普遍过低,路虽通了,农民出行依然不易,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特别是西南、西北广大老少边穷地区公路投资大、建设困难,虽然“主血管”逐渐完善了,但是“毛细血管”
依然稀疏,还有相当多位于偏僻山区的农民盼望早日通路,走出大山。
望山兴叹:
“走出去”依然很难
一些基层干部向笔者反映,目前,普遍性的农民出行难问题已大幅缓解,但区域性、结构性的农民出行难依然存在。
宁夏海原县薛套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只有村两委所在的村民小组通了硬化公路。尽管通路不到1年,这个村民小组已有七八户村民购置了跑运输的大卡车。村民余志禄告诉记者,大车能开进村后,不少人购买了洗衣机等大件家电,提升了生活水平。而邻近的村民小组道路坎坷难行,有的路段甚至连摩托车都过不去,整个小组没有一家人跑运输。
笔者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美姑、甘洛、雷波等县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形,各族群众的出行依然非常困难。昭觉县文字村离县城仅5公里左右,但至今仍没有通村公路。57岁的村支书巴体古者每天在山顶上都能看到山下的公路,艳羡地对着公路上那些“比马儿跑得还快”的汽车叹气。在他们村,年底家家猪羊出栏的时候,老百姓却不敢运下山,因为山坡上结了冰,又陡又滑,寸步难行。
据了解,昭觉县像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按目前的进度来看,“村村通”的梦想离他们还很遥远。
恶劣的交通条件也制约了西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2010年,有企业家为甘洛县乌史大桥乡的“悬崖学校”捐资130万元新建校舍。乡政府动员全乡140匹马,组织了几十名壮劳力背建材,花了很久才背上山。但500元一吨的水泥,马驮上山仅运费就高达800元;3元钱一块的沙砖,人背上山仅运费就高达17元……
凉山州扶贫办副主任胥国荣介绍,全州还有9 4 4个村不通公路,占全州的25%,还有14万户贫困群众居住在不避风雨、不具备基本生活功能的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内,绝对贫困户还有28万多人。
“我没读过书、没文化。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修路,想得很!”巴体古者告诉记者。
弱不禁风:目光应该放长远
走访调研中,群众普遍反映,农村公路建设标准过低,有些公路建成不久,就已经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多的出行需求。
部分地方甚至出现公路通到村口,群众却不买账的怪现象。
“新修的公路没多长时间就被轧坏了,整好没几天,又坏了。”四川省剑阁县剑门关镇青树村村支书吴志中说,如今农村载重几十吨的重车、大车多的是,村前新修的公路却是按照满足农民开拖拉机、骑摩托车、自行车的标准修建的,很容易被轧坏。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注意到,这几个省份的不少农村公路路面宽度只有3.5米至4米,每隔几百米才会有一处相对较宽的会车区。“一辆车行驶、其余车辆排队靠边让路”的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多数路段是没有防护设施、警示牌的“裸路”。
宁夏西吉县交通局局长马庆德表示,虽然全县七成以上的行政村都实现了通硬化路,交通面貌变化很大。但不少农村公路宽度不够,一辆大型运输货车就将道路全部占满了,“我们自己下乡也感到不舒服”。
宁夏海原县交通局副局长李静告诉笔者,将一条路面宽度为3.5米的路拓宽到6米,远远比一次建成一条6米宽的路成本高。拓宽路面不仅需要二次劈山、重架新桥,路两边已经建成的排水沟也要被填埋,拓宽后又要修建一条新的排水沟。其间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可想而知。
江苏省常熟市交通局局长季建炯认为,当前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出行需求已从生活型向生产型发展,应充分估计到城乡空间形态一体化的问题。“农村公路网建设应适应这一潮流,提高设计标准,重点地区更应适度超前。”
重建轻养:
公路寿命短得可怜
农村公路的使用只有同科学的管理与及时、专业的养护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管好、养好农村公路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关系农村发展稳定大局的民心工程、德政工作。但是,现在地方政府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建轻养”思想。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近几年农村路网投资规模巨大,公路里程数呈倍增之势,但养护管理体系尚未随之延伸,农村公路小病不断、大病不治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存在“重建轻养”、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虽然路网覆盖率较高,但一些贫困地区却过度负债。
四川省巴中市共有农村公路1.3万余公里,80%以上的路为沥青、水泥硬化路面。但笔者在当地采访时看到,一些农村公路修建时间并不长,却存在排水沟不畅、部分路段坍方未能及时清理修缮、土石料乱堆乱码等问题,农民在路上打场晒粮、截断路面挖沟引水的情形也随处可见。
巴中市交通局介绍,当地农村公路“重建轻养已成常态”,加之农村公路大多盘山而建,临水临崖,使用年限更短,降低了公路通畅率。
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巴中市的情况并非个例,尽管几个省份均已组织成立了临时性的农民护路队,但力量薄弱,专业技术匮乏,导致收效甚微。
在宁夏中南部的一些贫困县,近几年随着农村公路网的四通八达,负责养护县道、乡道的养路部门人数非但没有增加,反而陷入了养护设备极度缺乏的窘境。
以宁夏西吉县为例,“十一五”期间,七成以上的农村通了硬化公路,但是养护力量却毫无增加,一直只有30多人。所谓的养护工具,也仅是一两辆20世纪90年代末购买的老式拖拉机和几十把铁锨。
西吉县交通局副局长蒙彦瑞告诉笔者,农村道路养护费用目前是养路费与工人工资打包拨付,上级交通部门拨付的养路资金只够开销工人工资,“养路”与“养人”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资金紧张,根本顾不上‘农用车禁止载人’的规定,用拖拉机拉着满满一车工人疲于‘救火’,有的地方太远,等人赶到了,也该下班了”。
李静告诉笔者,县里也按照要求,新组建了一些农民护路队,按护路里程给予补助资金,每人每年只有几百元。这些业余养护力量,专业技术水平非常欠缺,加之设备、资金严重缺乏,对农村公路养护只能是小修小补,遇到道路水毁等复杂一点的公路病害,便束手无策。“打包拨付的养路资金只够维修公路轻微病害,一旦遇到山洪水毁等大的公路病害,县里只好贷款,欠下一屁股债。”李静说。
多位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在农村放射型公路网初步形成、硬件建设形成规模之际,更应吸取经验教训,注重统筹城乡,探索出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齐头并进、交通安全系数高、债务化解能力强的农村交通科学发展之路。
苦不堪言:贫困地区路债包袱太重
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另一个问题是,农村路网建设不应一味强调“村村通”,有限的资金用于规模空前的路网建设上势必会影响质量。部分山大沟深的贫困县、区还因配套资金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影响新一轮农村公路网建设。
宁夏西吉县山大沟深,坡陡弯急,修建一公里村硬化道需要60万元至70万元,远高于上级部门制定的每公里38万元补助标准。2010年,西吉县修建通村硬化道路310公里,除去上级拨款外,自己所欠的资金缺口是5000万元,而2010年全县财政收入仅为380 0万元左右,缺口资金主要来自贷款,或由承建方预先垫支。
2011年,西吉县已安排建设村级硬化道路507公里,照此计算缺口资金将高达1亿元以上。
宁夏海原县2010年财政收入只有2000多万元,而据海原县交通局介绍,全县近几年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缺口较大,虽经全力化解,目前仍有3000万元的负债。
调研中,多数受访干部认为,下一阶段,农村路网建设应形成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当前农村公路建设缺乏系统、细化的规划与标准,因地制宜的变通多,统一的标准少;建成通车的要求多,建成后的养护服务配套考虑少。另外,农村路网大多针对满足农民出行的基本需求,缺乏适当超前规划的眼光,在部分经济发展迅速的农村,道路建成不久,就已不能适应车流、人流增大的形势。
格外需要强调的还有,进入“十二五”,农村路网在进一步“扩大成果、完善设施”的同时,应注意完善“少花钱、不投资”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