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偏低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农村交通不发达,公路建设滞后。
所以,建设服务水平较高的农村公路网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面临着很好的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挑战。
三大问题制约农村公路
地方财力薄弱。“十一五”期间,中央和重庆市在农村公路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大大加快了重庆农村公路的建设速度,但由于重庆市区县财政薄弱,且地方发展不平衡,农村公路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圈”和“两翼”

上尤为突出。“一圈”范围内的区县由于底子相对较好,建设任务较轻,地方财力强,乡镇通畅和行政村通达完成进度快;而“两翼”(库区及武陵山区)
地区县所面临的建设任务相对繁重(特别是三峡库区部分移民后靠安置,其乡镇及村道需要重新规划建设),地方财力薄弱,乡镇通畅和行政村通达完成进度缓慢,农村公路建设明显滞后。
建设难度大。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和大力的支持下,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善,交通网络骨架基本形成,但由于重庆交通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等原因,重庆农村公路建设任务重(大部分“两翼”区县的农村公路多为新建),且重庆地处山岭重丘区,少平地而多河流、高山,农村公路建设单位成本大大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如自然条件相当差的城口县,平均每公里建设成本达到158万元。而一般平原地区,如甘肃新建工程成本平均每公里为40万元,如进行原路改造造价更低,中央补助资金就足够了,地方财政不给予补贴。
基础较差。“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人民群众的出行日趋方便。但由于三峡库区农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等待三峡决策用了15年,移民搬迁安置复建用了15年,黔江地区是否从四川划出来,中央的决策一直不明确,上级投资严重不足,从而使得库区、武陵山区农村交通事业大大落后。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中部地区相比,重庆仍有较大的差距。
抓住机遇加快建设
中央对重庆的定位。作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为主线,以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为重点,以建设“五个重庆”为载体,重庆要在2017年或2018年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重庆的经济建设包括农村公路建设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支持,机遇千载难逢。重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曾到交通运输部衔接工作,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明确了交通运输部在“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对重庆农村公路建设的支持。
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重庆经济加快回升、持续向好,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较快,重庆农村公路建设所需财政投入将得到有力保障。
骨架公路网基本形成。自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一是重庆高速公路里程有了新突破,高速路网基本形成;二是县际公路建设基本完成,解决了区县间不通公路和路况差的问题。重庆公路建设取得了“五年变样,八年变畅”、“八小时重庆”、“高速公路提速十年”等一系列成绩。重庆公路网基本形成,为农村公路建设的材料运输、大型设备进入等提供了条件,无疑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进度。
群众积极性高。农村公路作为统筹城乡的基础,将直接惠及当地群众,且采用了“一事一议”的民主抉择机制,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修路积极性,保障了农村公路建设的群众基础。
推动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
争取国家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回报与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的投资回报性质不同, 农村公路建设的效益主要体现的是社会效益、间接效益,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需要从全国人大立法到国家规划,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逐步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公益性投资的投入,力争中央投入占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比例逐步加大。
实现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
在燃油税改革后,应加快配套改革步伐,确立农村公路建设事权和财政权的统一,实现农村公路建设由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要明确发展改革、财政、交通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实现权责一致、事财统一。同时,统筹农业、水利、林业、扶贫等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且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避免重复建设。
实现行业行为向社会行为转变。主要措施有:一是按照工业反哺农业的国家大政方针,积极引导企业投入农村公路建设,同时,对作出贡献的企业采取税收优惠等政策予以支持;二是引进民间资本,以土地使用权、景区开发权、资源采集权等作为投资平衡点,以解决人民群众的负担。
增强前瞻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地调研,以服务群众为基础,为解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要,在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在道路等级、建设质量等方面尽量一次到位,实现“路通客车通”。
协调发展。为确保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的平衡性,缩小地区差异,一是在补助标准方面体现差异性,向经济欠发达特别是“少边穷”地区适当倾斜;二是按照“结对帮扶、结穷亲”等措施,“一圈”从资金、技术等方面帮扶“两翼”地区发展农村公路。另外,要确保农村公路协调发展,必须加快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落实人员、机构和经费,推动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