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火车网 > 资讯频道 > 公路资讯 > 快乐协奏曲

快乐协奏曲

来源: 火车网 时间:2012-02-06 00:00:00 火车票预订

  若你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山脚下的诺敏河畔那些道班生活过,你一定能体验到许多别具东北特色的生活乐趣,其中很多都是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难以想象的。那点点滴滴,就像一首优美的协奏曲,让你为之深深陶醉,久久难以忘怀。现在,不妨跟随笔者的目光,走近那些可能令你感到无比新奇的生活,从一个新鲜的视角看看养路道班的模样。

  烤苞米

  每年进入八九月份,就到了大地苞米(北方地区对玉米的俗称)成熟的季节。

  一到这个时刻,那澄黄澄黄的烤苞米的香气就会在养路工们的脑海中萦绕,恨不得立刻大快朵颐。

  诺敏河畔建兴道班的养路工们为了丰富业余生活,在道班房四周种了很多苞米,一晃就长到一人多高了。养路工们从路上回来,放下工具就钻进苞米地。苞米还没成熟的时候不能吃,他们就采乌米(指高粱、玉米在孕穗时生的一种黑穗病,感染后生长成的白色棒状物在幼嫩时可以食用)吃。当地人都很爱吃乌米,含苞时最好吃,咬一口又软又甜,等长开花了就不能吃了。

  到了8月下旬,苞米棒子成熟了,养路工们就会忍不住掰几个苞米烤着吃。起初他们不会烤,以为把苞米扒皮后用火烧熟就行了,结果烤出来的苞米又黑又硬,不但不香,还很苦。后来,他们从当地人那儿学到了窍门。首先,选苞米很有讲究,不能选那些颗粒小的“瘪子”,口感不好,爱塞牙。要选择那种浆饱黄盖儿的“火苞米”、“八趟子”或粘苞米,这类苞米粒儿大、易熟、味儿香,其中尤以粘苞米为最。用火就更讲究了,烤苞米不能用草火烤,草火烟大、火苗长,会把苞米烧糊。要取来地头的干苞米杆或麻杆点燃,待烧成炭火时,再把扒好的苞米用树干串好,放到红火碳上不停转动着烤,还要掌握好与火炭的距离。十几分钟后,就有香气弥散出来了,那股烤苞米的异香,整片苞米地都能闻得到。等把苞米烤得黄里透红,就可以趁热吃了。口感外焦里嫩,特别香,每个人都要啃上三四根才罢手。

  如今,建兴道班的养路工们都成了烤苞米的行家里手了。他们笑着说:“繁重的养护工作之余,这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哥烤的不是苞米,而是在品尝一种独特的道班美食文化!”

  土坯炕

  永清道班住的是泥土草苫房,住这种房子很麻烦,要睡土炕。炕是用土坯搭成的,一日三餐的用火都要通过炕排出。炕既是排烟道,又是睡人的地方。炕搭的不好就烧不热,所以,每年入秋都要扒一次炕,清膛扫灰。

  东北人把“扒大炕、和大泥、脱大坯”称为“三大累”。脱坯不但是力气活儿,还是一项技术活儿。不会就学,道班上下齐动手,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很快就学会了脱坯。

  土坯,是用泥和草制成的,长约40厘米,宽25厘米左右,呈砖型。先制作坯模子,然后开始和泥,泥是用黄土和成的,黄土越黄,土质越好。而且黄土碱性大、有粘度,脱出的坯不易断裂。所以每次脱坯,养路工们都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挖黄土。

  和泥也是有讲究的,要加入适量的草,最好用三棱草(也叫苫房草或塔头墩子草),这种草拉力强不易折断,脱出的坯耐力大。但由于三棱草不好弄,所以大家常用麦秸秆或麦余子(小麦种子外皮)代替。麦秸秆用铡刀切成4厘米长短的小段儿,往泥里一拌就行。用麦余子更简单,不用铡,直接和进去就行。和好泥后要焖大约一天一夜,时间越长,泥的拉力越大,脱出的坯就越周正、光滑、结实。

  脱坯要选好日子,太阳要足,至少要三天不能下雨,再选个平整的地方,扫干净,然后撒些细土或细砂、细炉灰,防止坯粘在地面上。摆好模子后,将泥往里填,然后用双手压实。再用一根细铁丝或绳子在模子上横拉一下,将多余的泥割除,轻轻拔出模子,一块坯就脱成了。

  半个月后,土坯晒干,就开始搭炕了。

  搭的时候,大家要齐动手,先搭四个炕洞,然后在炕洞上搭坯,最后用黄土抹一遍,炕面就搭成了。

  土坯炕热的慢,所以要经常烧,火不能断,还要经常检查炕坯是否漏烟,防止煤烟中毒。现在,虽然道班都安了床,可是永清道班的养路工们一到冬天还是喜欢睡土坯炕,他们说:“土坯炕热,干一天活,烙烙腰特别解乏。”

  吃“海鲜”

  在林兴道班,养路工们有个拿手菜——“爆炒海鲜”。小兴安岭咋会有海鲜?其实,他们说的是诺敏河里的蛤蜊,大家爱它的美味,将它戏称为“海鲜”。

  道班不远就是诺敏河,收工的时候,大家就纷纷跑到背河套里,那里水不深,蛤蜊很多,一会就能摸一帽兜。这里的蛤蜊与南方海里的蛤蜊大致形状一样,只是体型较大,肉也比较硬。虽然比不上海蛤蜊肉鲜味美,但对于养路工们来说,也算是“道班第一鲜”了。

  养路工们对吃蛤蜊情有独钟,还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道班里年岁较大的老郭被大家戏称为“老学究”,他说,其实这河蛤蜊与海蛤蜊同样含有高蛋白和丰富的铁、钙等微量元素。为了显摆,老郭还特意背了一段《本草经疏》中的记载:“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这话不假,蛤蜊有营养,是降血脂、祛胆固醇的佳品。连当地的老中医都说,蛤蜊性寒味咸,有滋阴、化痰、利水、明目的功效,糖尿病人常吃蛤蜊,还有消渴降糖的作用。

  有一次,养路工小毛得了重感冒,发高烧,躺了好几天起不来,当地医生说是营养跟不上。林兴道班离城里很远,蔬菜供应不及时,又是大锅饭,职工们营养肯定跟不上。班长大侯没办法,就到诺敏河里摸了两个大蛤蜊回来,连肉带汤炖了一小盆。好久没闻到荤腥的小毛一口气吃进去。别说,还真神了,下午他就爬起来了。

  虽然不能说两只蛤蜊治好了小毛的病,但至少给他补充了营养和体力。

  打那以后,大伙尝到了甜头,一下工就开始下河摸蛤蜊。用两只脚不停地在河底的淤泥中趟,当碰到硬邦邦的东西时,用脚掌摸摸,要是觉得光滑,就有可能是蛤蜊了。这时要先用脚踩住,再把身子慢慢沉下水里,用两只手顺着腿摸下去,很快就把蛤蜊摸上来了。蛤蜊摸回来,大家就忙活开了,清肠、冲洗、断筋,干得非常麻利。饭好了,大家围在一起,香喷喷的米饭泡蛤蜊汤,特别可口。蛤蜊捕多了,吃不完,还可以用盐腌上,好留着大家以后慢慢解馋。

  挖菜窖

  进入10月份,很多道班就开始挖菜窖、储秋菜了。

  阁山道班坐落在阁山脚下,背靠大山,面朝诺敏河,是个自然风光极好的地方。可是那里路况不好,离县城又远,买点物资很困难。夏天还好说,不用进城卖菜,道班自己种菜不说,光是那漫山遍野的野菜都吃不过来,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可到了冬天,道班吃菜就困难了,赶上大雪封山路不通,多少天甚至几个月都看不到绿菜叶。于是,一到秋天,道班就开始张罗挖菜窖了,把山上采的野菜和自己开荒种的当地蔬菜储存起来,留着冬天吃。

  挖菜窖,就是在院子里挖个大方坑,上面用土盖好,是用来储备一冬天吃的蔬菜的场所。菜窖冬暖夏凉,就是寒冬腊月里也不会上冻,储存的蔬菜及其新鲜,一吃就过了五月。

  菜窖一般都呈长方形,长约5米,宽约3米,深近两米,大小要根据人口多少而定。道班人口多,吃菜多,就得挖大一点的菜窖,能储存几千斤的蔬菜。

  挖菜窖必须要等到晚秋,否则挖深了就会上水。到了晚秋水位低了,挖出的菜窖就是干爽的了。菜窖挖完,要在上面支上木杆,铺好油毡纸或旧炕席,再留个出入口,然后往上盖土。一般盖土要到40厘米左右,厚一些保暖,但太厚了木杆又架不住,会塌陷。盖铺好后,用木杆做个小梯子,顺到出入口下,再在窖里的两边墙壁上钉上木橛子,搪上几层木板,主要是摆放山野菜、大白菜、大头菜、芹菜和大辣椒等叶类蔬菜,大萝卜、胡萝卜等根果类菜都放在地上,有时会用土埋上,这样能保存水分,吃起来脆。菜下完窖后,就用苞米杆子或稻草把出入口盖上。时隔几天不下窖,还要打开出入口放放空气、换换氧气,一是防止菜烂,二是下人安全。

  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道路状况改善了,各乡村屯都铺了水泥路,路边也都有了市场和小超市,各类蔬菜应有尽有,可道班的菜窖还是保留着。工人们们跟附近居住的朝鲜族人学会了腌制朝鲜酸辣白菜和其它泡菜,山区的这帮养路工都爱吃这一口,顿顿饭离不开。只是这类泡菜怕热、易腐烂,所以为了保持泡菜的鲜脆,工人们就把它们储存到菜窖里。到了夏天,窖里更凉爽,储存的菜能长期保持原滋原味,能一气儿吃到中夏。

  冻冰灯

  新年又要到了,养路工们工作之余,就要开始忙着冻冰灯过新年了。

  冰灯,是东北地区过年时为了喜庆,自己动手用冰制作的灯。道班每年新年前夕都会冻冰灯。冰灯的制作其实很简单,用一个挑水的桶装满清水,放到外边冻两个小时后,将封面的冰砸开一个圆洞,把里面还没有冻住的水放出去,在暖和的地方缓一下,桶里的冰就与桶脱离了。然后轻轻一倒,冰灯就成型了。里面点上蜡烛或装上灯泡,摆放在院子里或窗台上,煞是好看。

  在八里桥道班,大家就用口大底小的小铁桶(俗称微大锣)冻冰灯。冻好后在院子里摆上一溜儿,到了晚上,个个点上蜡烛,灯火通明,惹得附近的村民和路过的行人都来观赏。

  后来,为了让冰灯造型更美观,心灵手巧的养路工们又给冰灯穿上了“花衣”。

  他们用红纸泡水,冻出的冰灯就有了颜色,在冬日漆黑的夜晚,那一盏盏暖红色的冰灯,像极了迎接新年的大红灯笼,给小小的道班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现在道班条件好了,一到过年,所有道班的窗户上都挂满了彩灯,但是大门和院子里的冰灯还是会亲手制作。只是在制作工艺上更精益求精了。养路工们会精心用玻璃纸剪几个“三年决战保路通”、“通乡通村通富路”之类的条幅,挂在冰灯上,这也是道班公路文化的一种体现。

  后来,养路工们又进一步学会了新的冰灯制作方法。河口道班的养路工们受哈尔滨冰雪节的启发,想到了雕冰灯的主意。大家到道班后面的诺敏河面上取来晶莹剔透的冰块,用修路的铁锹、扁铲和钎子等工具一点一点地雕刻成特定的造型,这样的冰灯里面可以雕刻出斜面,互相对应,形成菱形,装上电子灯后,流光溢彩,华光灿烂。他们把雕成的大冰灯摆放在大门两侧,白天装点门面,显得喜庆;

  晚上点亮冰灯,照得院里院外一片红彤彤、亮堂堂,把门前的大道都照得喜气洋洋。

  扣大棚

  为了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一开春,道班就扣起了蔬菜温室塑料大棚。这样,不用多久,养路工们就能吃上自己种的各色新鲜蔬菜。

  东北人爱吃生菜蘸大酱是很普遍的,就连城里的大酒店也都有“大丰收”这道东北名菜。养路工们当然也爱极了这一口,山区的道班离城里远,没有蔬菜不要紧,一到早春和晚秋,大家就在道班前的小园子里扣上了小型塑料大棚。大棚主要是木架结构,大棚左右、后面都是硬体墙,多数是用砖砌成的,也有用土垡子或土坯垒的,墙体厚约50厘米。一栋大棚面积大约30平方米左右,高2.5米,东西墙为梯形,罩上塑料膜后,形成一面坡形,坡约45度左右,白天好采光取暖,晚上铺一层棉被或草帘子保温。如果到了大冷天,就烧火墙,一栋大棚里要搭一至两个大火墙,一般都烧煤,也有烧木头的。火墙很热,即使是三九天,棚内也温暖如春。然后翻土、打垄,撒些蔬菜种子,比如小白菜、生菜、菠菜、水萝卜、香菜等,还栽上了黄瓜、柿子和小辣椒。在大地下菜前两个多月,养路工们就吃到了新鲜蔬菜,能一直吃到大地蔬菜全面成熟。

  这两年,养路工们竟把十几种山野菜也搬进了大棚,如婆婆丁、老桑芹、黄花菜、柳蒿芽等应有尽有。别看养路工们讲话“吭吃瘪肚”(指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吞吞吐吐)的,可扣起蔬菜温室大棚来个个都是高手。

  一提到养路工,人们头脑中的直观印象就是灰头土脸,只知道埋头干活,不懂得生活情调。事实上,他们天天跟路打交道,跟大地走得近,也就接了“地气”。从某种程度上,他们可能更懂得享受生活中简单纯粹的快乐,就像东北漫山遍野的山野菜一样,随风撒种,就地扎根。虽然朴实无华,却也生机盎然,自得其乐。

上一篇 点亮一桥灯火
下一篇 来自德国的启示

免责声明:火车网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