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楚河畔的托克马克市就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诞生地碎叶城;这里的伊塞克湖,是世界上第二大高山湖,在雪水凝碧的湖面上,可以看到秀丽的天山倒影;从伊塞克湖前往比什凯克城,约60公里便是古突厥遗址,唐玄奘取经西行途经时叫它“素叶水城”;是的,这里就是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简称吉尔吉斯斯坦),一个与我国相邻的中亚内陆国。
5年前,几个来自河南省三门峡市的筑路人在这里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去的时候我们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工地上只有1台挖掘机、1台翻斗车、2名技术员。5年后,我们在这里已拥有价值20万元以上的大型施工机械设备49台(套),职工108人!”昌通路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昌通路桥)的总经理毛万里笑得很甜,可这甜蜜背后,却埋着万般辛酸……
淘得“第一桶金”
2006年,昌通路桥带着三门峡公路人的希望踏上了西行的征程。当时,作为一家拥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资质和公路养护施工二类(甲)、二类(乙)、三类(甲)资质的专业公路工程施工企业,昌通路桥为了锻炼队伍,决定开拓国际市场。通过艰苦的前期运作,终于在2007年7月从作为吉尔吉斯斯坦公路工程总承包商的中国路桥公司那里分得了一杯羹。
“项目由亚洲银行投资,我们承包了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奥什至库尔恰道路修复项目中的一段,总价值500万元。
虽然只是一小段,但是破冰之举,足以让大家欣喜若狂!”毛万里饶有兴致地回味着当时的感受。
就这样,他们在异国的旷野里安营扎寨,7个人1间的宿舍里,几十条河南汉子,就如那单薄的活动板房一样,在吉尔吉斯斯坦的荒山野岭间瑟缩着。
克服了种种困难,“奥库路”这块硬骨头最终被成功拿下,为昌通路桥掘得了“第一桶金”,并进而获得了该国萨塔公路136公里中的66公里施工任务。
月华浸着酒味的思念
“早上五点半上班,晚上九点多收工。吉尔吉斯斯坦昼夜温差大,白天高温可达40摄氏度,晚上却只有10摄氏度。每年10月,国内还是一片秋日景象时,在这里已是四五十厘米厚的积雪,一片银装素裹。”萨塔公路项目部经理常海召谈起创业时的艰难,深有感触。
“那地方风大,每天下午要起九级、十级的风,连仪器都搭不住。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不一样,在那边好几个月都吃不到新鲜蔬菜和猪肉,翻来覆去都是牛羊肉炖土豆。”前三个月,那股浓烈的思乡情便在筑路人心间蔓延起来。
“白天还好,只要干起了活,啥都不想。一到晚上,抬头一轮皓月,那份苦涩的思念就不由自主地跑出来了!”
常海召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轮异国的明月。
那一晚是卫汴京38岁的生日,大伙一起端起祝福的酒杯,小伙子不言不语地将满杯热辣辣的酒一饮而尽,不争气的眼泪“涮唰”地直往下流。那一刻,大家一句话也不用说,心情都一样。默默地在彼此肩上拍拍,算是安慰。
每天晚上,在冷冷的月华下,面对孤独,大家难免把盏饮一杯思念,话题都是祖国这边的亲人。
工地“父子兵”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多山,素有“中亚山国”之称。全境海拔在5 0 0米以上,其中90%的国土在海拔1500米以上,三分之一的地区在海拔3000到4000米之间,80%是山地,群山之中雪峰谷地错落成趣,风光如画。这对于欣赏风景的游客来说,无疑是绝美的,可对于筑路人来说,却意味着重重困难。
“走路稍快点,气都喘不上来!”
常海召一提起同舟共济的兄弟们,眼圈就红了。
“宋拴峡是萨塔公路项目部副经理,五十多岁,人本来就瘦,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高原地区施工,受到紫外线的强烈照射,简直变成一个黑瘦的老头了。”2011年国庆节前夕,前去洽谈项目的昌通路桥办公室主任韩红娟说,“见到老宋那一刻,我忍不住哭了,他们过的是怎样的日子啊。看他的样子,就知道吃了很多苦。”
老宋管理着吉尔吉斯斯坦工地上的沥青拌和站,赶上缺人手的时候,老宋就直接从经理变成工人了,跟着摸爬滚打到一线去送料。眼看公司人手紧,2009年,老宋干脆把他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儿子宋兵拽到了工地。
“年轻人,在外面接受点锻炼好!”老宋很想得开。宋兵一下由“宋公子”变成了“宋民工”却毫无怨言,“您去,我就去!”这对父子的故事,在昌通路桥被传为一段佳话。
摆石头的总工
在吉尔吉斯斯坦萨塔公路项目建设中,吉方对工程要求特别严格,新铺就的道路路面必须光滑平整,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纰漏。有一次,因为施工过晚,疲惫的一线工人管护疏漏,次日刚铺过的路段出现了轻微的车辆辗痕,被吉方监理要求返工。从那以后,作为项目总工程师的王建民,在解决工程中的一切技术难题同时,不管每次铺油有多晚,都要坚守现场。铺油结束后,还要带着技术人员亲手将警示来往车辆通行的石头摆放整齐。长期的劳累让他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每次摆完石头,他都要直起腰,擂着拳头使劲往腰窝处砸,以缓解钻心的疼痛。
“只要工程不出问题,也无所谓什么累不累的!”从公司在国外开拓市场伊始,王建民就担任技术负责人,一干就是6年。刚过不惑之年的王建民,话语朴实,他说:“能为公司振兴贡献点力量,是咱的份内之责!”
墙内开花墙外香
90后的马文斌是项目部的机械操作手,小伙子爱钻研业务,在国外工作的日子从没休息过。不管是平地机,还是挖掘机;不管是翻斗车,还是压路机,在他手里,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工地上哪台机械出了毛病,马文斌都会第一时间赶到,这摸摸那看看,不出半个小时就修好了。哪台机械少了人手,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赶去替补。每天收工后,大家都休息了,马文斌却闲不住,他与师傅庾宏亮将所有设备进行检修、保养,确保第二天正常使用。由于气候原因,每年11月份,除了留守人员外,公司在吉尔吉斯斯坦施工的人员都要撤回。而2011年,马文斌凭借高超的机械操作技术,被驻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国路桥总公司留下,借调到该公司工作。
雪野惊魂
对维修班的周志林来说, 2 0 0 9年的冬天,那片雪野里的生死经历让他毕生难忘。“那次我差点冻死在车里! ” 5 0 岁的老周回忆起当时的一幕,仍心有余悸。
2009年,周志林负责留在营地值班。1月4日那天,他驾车去距离营地120公里的北新路桥办事。返回途中,车子突然熄火了。他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中下车检查,才发现输油管冻住了。“我习惯性地把输油管放在嘴上去吹,结果放下来时,才觉得一阵钻心的疼!”原来,由于温度太低,他的嘴唇与油管瞬间冻在了一起。一个没留神,竟硬生生地从嘴唇上扯下一片肉来!滴下的鲜血落在雪地上,一片殷红。同事张新社赶快返回去求援,在等待救援的4个小时,躲在驾驶室内的周志林冻得实在没有办法,就靠平时烤油管的“喷灯”取暖。救援人员赶到时,他早已冻得不省人事……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昌通路桥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施工机械、后勤补给等,全部由驻扎在新疆喀什的公司办事处在国内统一采购后,通过海关转运再提供给国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办事处就是公司的生命线。它连接内外,是公司掌握国内外重要信息的中转站。国外有什么需求,总是第一时间传到办事处,大到购置施工机械,小到采购一个小配件,甚至连职工的家务事都要照顾到。
“2011年8月份,我们为一台挖掘机的配件专门跑到洛阳采购。从查阅型号到生产地采购再到报关,收到东西后,一比较不合适,还要再退回,再采购。采购一件配件,有时前前后后得用40多天。”毛万里说。
2010年4月7日,吉尔吉斯斯坦发生严重骚乱。居民聚众上街,随后占领总统府,总统巴基耶夫被迫出逃,反对派宣布接管政权。这是继2005年的政治动乱后,吉尔吉斯斯坦再现乱局。在骚乱过程中,首都比什凯克有许多家商店遭到抢劫,损失惨重。正在施工的昌通路桥也受到冲击。为此,办事处在3天之内为所有在外施工人员办好了签证,并及时为留守人员送去了充足的面粉、蔬菜等生活物资。效率之高,让人惊叹。
“其实办事处只有李建新1个人,他既是经理又是司机,还是采购员!”
获悉这个消息时,笔者一下子就被这种“以一顶三”的精神震撼了。
让大家后顾无忧
“后来,为了让在外工作的员工安心,公司又成立了海外事业部,专门为海外项目服务。”毛万里告诉笔者,2010年临近年底,公司接手萨塔公路项目,遭遇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职工3个月没发工资。大家都说:“不管多难,咱们也要挤出钱来支持海外项目建设。别说3个月,就是3年,我们也没怨言。”“有这样一群好兄弟,我还怕啥呢?”说到这里,毛万里的眼圈红了。
理解和关爱都是相互的。2011年9月,三门峡阴雨连绵。远在吉尔吉斯斯坦施工的马春峰突然接到国内妻子的电话:“老家房里进水了,地基下陷!”小伙子2000年结婚,媳妇段瑞霞干个体,孩子小,父母又年迈,家里事全指着他这个“顶梁柱”。接到电话后,马春峰心急火燎地找到常海召,开口就说:“我要回国!”常海召问清缘由后,直接打电话给公司海外事业部联系。一个小时后,马春峰便接到妻子的电话说:“家里的事你放心,公司已经派人来处理了!”放下电话,马春峰一蹦三尺高,一扭头便又生龙活虎地扎进了工地。
“工作在海外的路桥人,之所以能够安心工作,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支后勤保障队伍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常海召由衷地说。
在征途上奔跑
如今,昌通路桥公司已经成为河南人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一张名片,位于三门峡的公司总部也以其优质的资产被整合到三门峡市新成立的交通旅游投资集团。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公司的事情做好、做强, 在‘ 大交通’ 建设中当好主力军,为早日实现‘四大一高’战略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提到下一步的打算,毛万里充满信心,“目前,我们正在施工的是萨塔什至卡拉米克的‘136’项目,总长66公里。下一个目标是总投资4000万美元、长65公里的那仑至吐尔特项目和2000万美元的17公里巴特肯项目,我们已经与中国路桥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就这样,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筑路市场上,三门峡人的身影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大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