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和城市道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由于公路因其设计目的、服务对象和建设模式与城市道路不同,公路养护与市政环卫清扫保洁的标准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管养要求的差异。
山东省青岛开发区建区已近三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曾经远离城区和村镇的公路,如今逐渐成为城区道路的主干道。
特别是创建文明城市以来,对公路部门提出更高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这给公路管理模式带来了新挑战。

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黄岛分局管养公路8条共124.4公里,实际面积273.4756万平方米,主要由主城区公路、港口集疏运的重要公路和重点旅游路组成,主要道路有长江路、江山路、黄河路、黄张路,大部分公路已经纳入城区范围。
城市化后,区内公路在拥有主要供汽车通行等功能的基础上,为适应城市道路的特点,需具备更多功能和更高的标准,城市道路的设计要求须融入到新公路建设中去,现有公路的养护管理更要与时俱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形势下寻求新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去适应城市化的要求,城市化对城际间公路网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11年,黄岛分局负责区内主干道长江路,确保主干道各项指标在测评工作中达到A级标准。黄岛分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道路中间护栏、道路两旁百米桩进行清洗,对道路特别是公交站点破损处及时修补,增加路政人员不间断巡逻,确保无挖掘、超限行为的发生,特别是在保洁工作中,增加重点路段养路人员,每百米安排一名养路工进行保洁,公路养护人员实行不间断巡查,对容易出现垃圾的公交站点、商店附近路段进行重点保洁。
根据青岛开发区公路城市化度高的现状,黄岛分局在公路养护管理方面,正面临一个新课题: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公路法》、《青岛路政管理条例》、《公路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通过借鉴吸收情况相似地方和兄弟单位的经验和好做法,该建立什么样的新模式去适应城市化?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新要求带来新问题
公路养护是指为保持公路经常处于完好状态,防止其使用质量下降,并向公路使用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所进行的作业。公路养护管理特指公路建成投入使用后所进行的养护作业管理。公路养护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实现公路的使用功能,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黄岛分局目前的养护管理模式为:接受市公路局的业务管理,设置养护科、路政科和路政大队三个业务部门;
基层养护单位有三个公路站,由业务科室进行业务管理。从养护资金来源来看,公路日常养护经费由市公路局核拨;小修工程一律实行按实核拨。大中修、水毁预防工程,由市公路局通过招投标方式实施建设。
虽然黄岛分局路网结构已达到国家要求,但并未真正脱离传统的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指令性养护方式和计划用工形式的经验型养护管理模式,目前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养护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目前,从实质上看,公路管理依然是“管养一体”的传统管理体制,不能反映公路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属性要求;养护经费来源基本上仍采用拨款方式,不能适应公路管理企业经营性要求,影响了养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管理机制的创新。
养护运行机制不能满足城市化后公路全方位养护的客观要求,养护服务质量标准较低,主要表现在没有完全实施定额养护,养护质量的考核仍沿用“好路率”指标等。
养护机械配套率不足,养护科技含量低。养护作业仍以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组织为主,对已有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还没有大规模推广使用;信息化程度不高。
现行养护经费核算方法对城市化公路不够合理。目前的公路养护小修保养费用都是按公里计算成本,这对一般地区的公路是比较适宜的,而开发区的公路路幅比一般公路宽,公路结构多样化。例如大部分道路都设有绿化隔离带,中间为主车道,两侧为慢车道,这种三块板形式、独立式上下车道形式和宽路面增加了劳动量,也加剧了安全隐患,给养护工作带来许多难度。在这种形势下,不考虑公路实际情况,单纯按公里计算小修费用成本,已不能满足城市化公路管养的需要。
待遇低、任务重,养路工面临缺失现象。干线公路日常养护费用标准低,开发区市政和交通局管养的道路的公里成本都高于省干线公路的养护成本,造成分局养路工工资低,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劳动报酬与劳动强度不成比例,许多人退出养护行业,养路工面临短缺。但由于现行公路养护公里成本太低,无力提高养路工工资标准,很那改变现状。
新问题激活新思路
“公路建设是发展,公路养护也是发展”,城市化后公路管理更应该坚守这一观点,按照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把公路养管定位于城市道路的新标准和新档次上,按照新定位和新理念,根据城市化要求,积极探索城市化后的公路养管新模式。
首先,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按照开发区公路特点测算养护费用。根据管养公路的实际宽度、交通量现状、路面等级、地理位置以及各路的管养难易程度,分局将所养公路划分为A、B、C三个等级。并针对路域环境整治、沿线设施维修、桥梁涵洞治理、路基边坡整修等11项工作费用进行重新测算。
其次,积极探索养护管理考核机制。按照“要求更高,管理更强,执行力度更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要求,制定出台《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比办法》,以养护综合考核结果作为依据,奖勤罚懒,提高养护工人的工作积极性。继续加大公路养护管理投入,在保证日常养护管理资金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关系公路畅通安全的路段和重要设施的资金投入,着力打造“畅、安、舒、美”的道路交通环境。
再者,改进公路养护质量评价标准。要将公众利益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以保障安全畅通、提升服务品质为主题, 以全面创新为动力, 以资金、制度、人才、科技为保障,坚持增量与挖潜并重、管理与服务并重,实现由速度向效益、由管理向服务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养护工程的决策由经验型向专家系统型的转变,养护质量评价标准从“好路率”指标向综合服务水平指标的转变。
最后,全力打造公路服务体系,以保畅通、保安全为着力点,以“树品牌、树形象”为努力方向,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努力打造更通畅、更安全、更便捷、更文明、更和谐的公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国省干线公路综合管理服务能力,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提供更加优良的公路交通保障。着力打造“服务无止境、奉献无终点、畅通到永远、安全到永远、文明到永远”的过硬精品公路新形象,将长效工作机制与与创建文明城市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相互促进,不断提升公路行业的社会形象;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随着桥隧的开通,青岛进入“同城时代”,开发区应有超前的规划,提升开发区的道路管理水平。从开发区道路管理现状看,由于历史的和行政的原因,道路的管养属于“三国”
状态, 区内道路由公路、市政、交通、滨海公路四个部门分别管养,虽然界限清晰,但各自为政,协调难度较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弊端凸显。
因此,政府部门应从城市长久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局出发,推动各项管理体制的改革,让所有道路融合到“大交通”的轨道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