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是湖北省一名普通的养路工,但她用自己的青春、敬业、执著和奉献精神,奏响了一曲新时代的赞歌,她是叶宗节。当叶宗节走上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领奖台时,人们将视线聚焦在她身上,故事由此展开。
两代情怀
在叶宗节眼里,从事养路工作的父亲叶开其是个极其古板、认真的人。父亲常说:“世上的人只有病死的,没有累死的。”叶宗节是听着父亲这句话长大的。
养路工作非常辛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看到父亲每天回家都是一身疲惫,她非常不理解。有一天,她问父亲为什么不换一份工作,父亲摸着她的头平静地说:“孩子,做一行就要爱一行,不管你今后做什么工作,都要做到这一点。”叶宗节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当父亲被评为劳动模范的时候,叶宗节对父亲获得的奖章和证书爱不释手,她对公路养护工作的感情也由此而生。
1985年,初中毕业的叶宗节开始面临工作的选择,要么在大冶打工,要么接过父亲的班,叶宗节拿不定主意。最后,叶宗节还是决定试一试父亲的岗位,这一试就是26年,在这26年里,她用坏了500把铁锹,1600多把扫帚,磨破了2000多副帆布手套,用坚韧、执著和微笑印证了她对公路养护工作的无比挚爱。
甘做铺路石
20世纪80年代,有一句顺口溜这样说道:“养路工人真造孽,文帐破了用纸贴,脸上起皮两脚泡,堰里洗澡庙里歇。”这是那时大多数道班工人工作、生活条件的真实写照。
当上养路工后,叶宗节深深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艰辛与枯燥,但质朴、坚韧的她没有轻言放弃,凭着虚心好学以及不服输的精神,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而且很快成为一名养护骨干。
1992年,组织上看她有想法、爱动脑、钻技术,便将她安排在了记录员岗位上。在当记录员的时间里,不论在铁山公路管理站,还是在下陆公路管理站,叶宗节每年记录、整理的内业资料,都能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成为黄石市各个公路管理站的学习典范。
作为记录员的叶宗节,每个月都可以有几天的时间待在管理站处理内业,而不用上路养护。可她并没有放松,主动承担起了和其他同事相同的养路任务,并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加班加点地对内业资料进行记录和整理。
1998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一场暴雨急骤而下,导致车辆在黄新线胡家湾段无法通行。23时许,叶宗节接到站里抢险同志的电话,火速赶到现场。由于看不清水的深浅,抢险人员都不敢往积水的地方走,叶宗节二话没说,一脚跨进水流最急的区域,开始疏通排水管,这时大家才纷纷过来帮忙,忙完后,已是第二天的早晨。
一个夏日中午,天气突变,一时间乌云翻滚,暴雨倾盆。叶宗节扔下饭碗,径直跑向光彩山公路。这时,只见山坡上的水流夹着石头、泥沙滚滚而下。涵洞要是堵塞,水就会漫到山上,这对公路是致命的伤害。顾不上多想,叶宗节立刻躬身钻进涵洞,徒手清除堵塞涵洞的淤泥。涵洞疏通了,她却差一点被洪水冲走。
1994年,黄石市交通局开始组建港湖收费站,需要从养路工中抽调人员充实到收费岗位。当时,一同参加工作的姐妹们因受不了养路工作的辛苦和劳累,纷纷要求调离养护岗位,叶宗节却留了下来。
生死线上
从花季少女到不惑之年,叶宗节将青春和热情融入到了公路中。在她的脑海里,始终有着这样一个信念:人在路上,路在心中,路畅我乐,路是我家。
对于公路,叶宗节付出的不只是一份劳动,更是一份穿越生死的坚持。
2005年6月的一天,叶宗节正在国道106线边铲除蒿草,一辆满载矿石的卡车行驶至这个路段时突然倾斜,一块100多公斤重的矿石从车上滚落下来,砸在了叶宗节的右腿上,剧烈的疼痛使她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太危险了,再偏一点就砸中头部了。”同事心有余悸地说。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叶宗节,丈夫心疼地说:“养路工作这么辛苦,还这么危险,要不换个工作吧。”而此时叶宗节却担心由于她的受伤会影响工作进度。
2007年11月26日18时,叶宗节与同事在省道铁贺县为行道树刷石灰水,当她刷完左侧的行道树时,一辆摩托车突然快速驶来,将其撞倒在地。不省人事的叶宗节经过及时抢救,苏醒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有没有问题啊,我不能离开工作岗位啊。”
由于长期紧握铁锹,手上神经受到压迫,叶宗节的右手小指关节已变成乌黑色。颈椎病、呼吸道疾病及两次意外受伤的后遗症至今都在困扰着她。
“只要我还能动,还能工作,我一定不会离开我的工作岗位。”说这话时,叶宗节神情坚定,仿佛穿越了生死界限,穿越了世俗质疑。
勇于探索
2006年,叶宗节来到铁山公路管理站负责,成为黄石市第一位女站长。
刚到铁山公路管理站时,叶宗节发现职工积极性不高,该站养护质量总是上不去,存在着吃“大锅饭”的思想。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了解,叶宗节决定进行体制改革。
“宜巴杯”全国公路人物特写大奖赛作品针对铁山公路管理站人少、路长、路况复杂等情况,她将责任路段分配到每个人,并打破原有工资模式,实行职工按计量绩效取酬,制定出工、出勤、生产等制度,规范周检、月检、季检、年检内容和标准,做到奖罚分明。通过一系列改革,职工工作积极性大增,当年好路率就由原来的85%提高到90%,为黄石市公路养护改革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搞好管理的同时,叶宗节积极探索科学养护。晴天时,路肩泥石很难清理,她便在雨天时,带领工友们借雨水来清理路肩,这样既降低了劳动强度又节省了劳动时间。她全面掌握所列养路段的相关情况,把工况记在心里。每天下班回家后,都要针对实际情况对第二天的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和协调,做到有的放矢。
叶宗节提倡机械化生产,以此来减轻一线工人的劳动强度。由于铁山管理站国道106线迎宾门段落石频繁,大量石头滚到路面、路肩、水沟处。她主动向养护中心领导建议,申请购买了一台小铲车,便于铲运路上的石头。
要想使养路工安心工作,必须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2007年,黄石市公路系统推行定额养护、计量支付的管理模式。于是,叶宗节又探索出了一条“以副补路”的新方法。
她带领职工利用工余时间在管理站内开辟菜园,养殖家禽,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积极联系对外揽活,创造利润,以解决养护资金不足等问题。铁山大道拓宽、刷黑工程完工后,路边遗留下很多沥青渣,她觉得可以利用,便与城建局进行协商,组织职工利用休息时间将沥青渣装运回管理站。
利用经过处理和烤热后的沥青渣填补坑槽的效果很好,此举既节约了养护成本,又能够变废为宝,仅这一项,就为管理站节约养护资金万余元。
立足岗位
从一名普通的养路工到全国劳模,叶宗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09年,她先后被授予湖北省交通厅先进个人、黄石市劳动模范、交通运输部劳动模范;2011年,她被黄石市妇联授予建市60周年优秀女性荣誉称号,之后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接连而来的荣誉并没有让她飘飘然,在叶宗节心中,她依然是一名普通的养路工,做了该做的事情,荣誉只代表过去,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