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多沟深、行路多艰,一直是内蒙古南部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阻碍当地群众奔向幸福生活的一道坎。内蒙古矿产资源丰富,但闭塞的交通使世代生息于此的蒙、回、汉等各族人民抱着聚宝盆受穷罪。
历史上“走西口”的故事中,有一个著名的地点叫做杀虎口。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自古便是重要的军事、交通要塞,也是内蒙古南下入晋的必经之地。当年走西口不知难倒了多少人,如今呼和浩特至杀虎口高速公路进入建设阶段,在武警交通第一工程处官兵的努力下,杀虎口这个险关狭隘就要变成一条通途了。
呼杀高速公路工程的开工建设,是国家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也是内蒙古“十二五”时期的关键之举。
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就是武警交通部队前进的目标。2010年10月,武警交通第一工程处官兵主动请缨,响应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抽调精兵强将挺进大青山,千里调拨获得过全国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的三中队组成项目部,参与该项目建设。
内蒙古南部地区冬长夏短、水资源极其缺乏,地质破碎,工程沿线沟壑纵横,整个建设项目中桥梁、涵洞比例较大,占到整个工程量的40%以上。面临重重困难,项目部党委把“党团员先锋模范队”、“青年突击队”的旗帜插到了施工一线。项目部把31名党员分成4个突击小组,层层签订了责任书,立下了军令状,用实际行动阐释党员的带头作用。党组织的带头作用迅速体现出来,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工作由党小组带头上,容易出现危险的地方,党员“跑步”进场。项目部上下充分发扬武警交通部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建设,迅速掀起了施工大干高潮。战士们与时间赛跑,与极限挑战,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地工作,饿了就吃点干粮,渴了就喝点随身带的饮用水,累了就在树荫下打个盹……通过全体官兵不懈努力,工程进展迅速。
创新出成果,在呼杀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中,武警交通第一工程处实现了观念、体制、机制、管理、财务、科技等6个方面的创新。项目部革除陈规,创立了市场化运作的现代运营体制,将官兵分为路基队、桥梁队、小桥涵队等,依据“清包制”,分别在沿线4个工区开展工作。项目部分工不分家,节约成本达15%。
项目部积极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大力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计量支付、费用结算、合同管理等制度,使部队与时俱进,不断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以往需要10个人进行的数据采集统计工作,现在只要两个人即可高效完成。
项目部还将施工中各种进度、质量、资金等数据和资料,编成40张电子表格存储在信息中心,随时可以查询。带有“武警味”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不但节约了成本,而且规范高效。
项目部依靠科技创新攻克了艰难险阻。呼杀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起点互通主线桥位于呼和浩特市绕城高速公路上方。绕城高速公路车流量大,导致钻孔施工难度极大。项目部成立技术攻关小组,采用箱梁架设,一次性解决了跨越高速公路的难题。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工程技术交底,项目部强化施工管理制度和工程例会制度,使一线官兵从源头控制质量,不断加强责任感,使工程优良率达到90%以上。建设过程中,项目部边施工、边攻关,先后完成10多项课题研究,远远超出了业主的预期,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任务,被当地百姓誉为“筑路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