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效率,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现非机动化交通方式与公共交通的有效衔接,包括公交专用道、交通信号优先权、交叉路口立体换乘车站等。为了鼓励人们选择比较环保安全的交通方式,尽可能为行人和自行车提供方便,政府在城区的路段上修建了大量的步行道、自行车专用路和过街人行横道,实行信号控制。在无信号管理的人行横道上,按行人优先的原则通行。此外,在城镇中心设置禁止汽车驶入的步行街,并通过变窄街道、拓宽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等措施降低机动车流量。
加大私车出行成本
德国是世界上人均拥有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近年来,德国政府在城市中开始控制机动车增长,大力倡导可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非机动交通方式,推行可持续交通政策,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手段来限制私人机动车的数量:一是对机动车征收高额税率。德国对私人汽车拥有者征收高额税率,1999年起开始实施生态税改革,2003年再次提高了汽车燃油税,同时根据机动车发动机排气量,每年征收机动车的检测费,向汽车拥有者征收道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费用。高额税收政策促使国内部分低收入的汽车使用者开始乘坐公共汽车,对环境保护起到了良好的调控作用。二是停车场收取高额停车费,为了控制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政府实行高额停车费,对违章停车等行为进行严惩,并限制城市中心区停车位供给。这些措施增加了自驾车成本,有效控制了本地区汽车交通量。从长期发展来看,私人机动车的占有率会出现明显下滑,到2015年,私人机动车的比例能控制在70%左右。
建设智能化交通
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损害,也是可持续交通运输的发展目标之一。德国政府积极改造机动车的燃料推动系统,开发引进先进的技术,降低机动车的动力燃料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并对排放有害物质少的车辆实行税收优惠。
在控制汽车废气排放的同时,德国政府积极发展智能化交通。在市区使用电子引导系统,在重点街道安装电视监控系统,在主要交通干线设置传感线圈和摄像机来检测交通数据,识别将要形成的交通拥挤,尽可能减少交通堵塞和机动车辆空驶,从而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目前,德国汽车废气排放量已经开始下降,在中长期规划中个,开发可以替代的动力推动技术和使用可再生的能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切为了安全
德国是世界上人均拥有汽车最多的国家,全国平均不到2个人就拥有一辆汽车,但城市道路畅通、秩序井然,与其科学有效的管理不无关系。
安全是交通运营中的头等大事,而安全之中最为重要的是防火安全。德国交通法规将保证运营安全和火灾情况下的人身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了保护人员的安全,不仅在交通运营组织上做事严密、周详,同时要求在火灾情况下,一些设施仍能发挥作用,如照明系统、广播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等在火灾初期可继续工作。另外,在运营线路上按每300米设一出口的原则设计紧急逃生通道,在所有车辆上均设有控制按钮,发生紧急情况时可打开车门,疏散乘客。
在德国,几乎所有道路与交叉路口均使用自动控制信号灯,在街道上虽看不到交警,可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巡警和医务人员5分钟内就能赶到事故现场,迅速将伤员送到医院进行抢救。
交通事故的损失赔偿由保险公司进行处理,规模大的保险公司配有救护车和直升机,医务人员配有急救药品、便携式急救心电图仪、心脏起搏器、呼吸机等。为了行车安全,政府规定乘小轿车的所有人员均须系安全带,6岁以下儿童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因此,德国交通事故死亡率很低。
在德国,交通安全教育还特别重视从娃娃抓起,德国在小学就安排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课程,比如经常向他们讲授如何安全地过马路,要求他们骑自行车戴头盔等。柏林市还把交通事故中失去孩子的母亲组织起来,让他们到各学校讲述不遵守交通规则,特别是酒后驾车的危害,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此同时,严格的考证制度也确保了交通的安全。德国驾驶证的含金量之高闻名于世,他们认为驾驶员所从事的是一种较危险、技术要求较高的职业,如果轻松取得驾驶资格,就等于埋下事故隐患。基于这种认识,在德国考取驾照是非常困难的, 据称,首次考试通过率不足50%。德国没有封闭的教练场,学车必须直接上马路,路考时间长达45分钟,而且新司机如果在实习期内有忽视安全性的违章行为,轻者重学,严重的还要被吊销驾驶证,如此苛刻的规定使德国司机成为了最负责任的司机。
合理规划 停车不再难
尽管德国汽车数量众多,但停车难的问题只出现在慕尼黑、科隆等少数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由于交警部门的合理规划和先进的交通管理措施,停车难的问题总体上并不突出。在德国,最主要的停车地并非停车场或停车楼,而是马路两旁。除了一些流量大、路面狭窄的交通要道外,绝大部分马路两边都可停车。
以柏林为例,为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空间,交通管理部门按交通流量大小分时间、地段规划了各种形式的停车带,而且还建有白天收费,夜晚和全天免费的停车场。
在出行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城市居民回家停车的条件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也越来越好。如今,柏林的新建住宅都配有地下车库或室外停车场,因地皮不足和工程难度的限制,在市区老式房改造和新建多层公寓楼时,往往使用立体车库技术,一个普通的车位变成可升降的多层车位,停车容量扩大了几倍,有效地利用了空间,缓解了车辆多和车库面积有限的矛盾。
科学的管理是解决停车难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德国城市的所有路段,都有醒目的交通标志牌,表明是否允许停车、是否收费以及收费时间等。在大中城市,尤其是旅游城市,为了方便外地人找车位,都建立了电子停车引导系统,在路口用大型显示屏提示附近的停车场还有多少停车位,有些城市还提供网上预订车位服务。
现代化城市必须构建文明的交通体系,即建立尊重生命、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科学化、现代化、系统化,统一生态、生活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我国在城市交通问题上有特殊性,但城市和城市交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德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所采用过的许多成功对策和措施,可以为我国所借鉴,以此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