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火车网 > 资讯频道 > 公路资讯 > “学校型”单位:理论与实践

“学校型”单位:理论与实践

来源: 火车网 时间:2012-01-17 00:00:00 火车票预订

  自1911年泰罗提出“现代管理理论”以来,企业管理实现了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的过渡。现代管理理论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演变过程中,不断向纵深处发展。20世纪90年代,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关注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代管理的必然趋势。

  笔者结合高速公路行业的特殊性,在“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学校型”单位的管理思路和管理理念,并在组织实践中进行了相应探索。

  何为“学校型”收费站

  “学校型”单位简言之就是以职工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学校型教育模式为范本,以提升职工的适应力、学习力为目的,兼具技能培训和育人功能,具有前瞻性,体现“大人才”观的管理理念。

  从“学校型”单位建设的含义出发,可以归纳出五个鲜明特点:

  注重个性的培训。“学校型”单位建设围绕职工个人发展需求展开,“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出发点从以往的单位“要求职工学什么”转变为“职工需要学什么”,并根据个人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特色教育活动。

  学校型培训模式。学校型单位建设引进大学培养人才的课程模式,将教育培训项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课为工作技能培训,选修课为生活能力拓展培训。同时确立了“既做站长,又做校长”的管理口号。学校型的独特培训模式还表现在“育人”上,它不单单是教给职工如何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同时它还教给职工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比如孝敬父母、尊重他人、宽容理解等。

  双向服务思路。“学校型”单位建设将职工的单项服务转变为与单位之间的双向服务。单位不仅是职工奉献青春、贡献力量的场所,同时也是接受培训、获得知识的学校。单位为职工的个人发展服务,从职工需求出发,最大限度的为其提供自我发展的环境和空间,并为打造复合型人才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支持。

  快乐工作的互动性。传统的学习中更多的提到的是激励机制和物质奖励,而学校型单位体现的是快乐工作的思想,是在职工自觉自愿的兴趣基础上完成的,它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认可,是一种提高幸福指数的快乐工作方式。

  领导角色的多样化。领导是先行者、领头军,负责管理理论的实践和探索;领导是设计者、规划者,负责管理理论和活动开展的整体策划;领导是传授者和宣传者,负责将管理理念进行内部传播和外部宣传。

  “学校型”单位是大势所趋

  “学校型”单位建设的提出不是猎奇,不是跟风。可以说,“学校型”单位建设既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管理模式,它的提出具有深远的社会背景,浓郁的教育背景,深厚的人文背景。

  社会背景:作为收费还贷的高速公路,它的特殊性体现在时间限制的不确定性上。有专家指出:政府财力一旦跟上,就将恢复公路的免费公共品属性。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取消公路收费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二级公路收费已经被取消,然而人员安置问题并未完全解决。纵观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有着一支年轻化的庞大收费队伍,一旦高速公路取消收费,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收费队伍将何去何从是摆在每个高速公路管理者面前不得忽视的问题。学校型单位正是基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职工未来生活方面的考虑,提前着手,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教育背景: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发展,人在管理过程中的角色发生着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的概念相继提出,发展到90年代“文化人”成为关注的焦点。学习在个人发展、事业发展、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校型”单位正是以培育“学习力”为目标,将大学教育大众化,以不断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为教育培训思路,使单位教育不再只是培养“劳动者”的单一形式。

  人文背景: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演进,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维持生计已经不再是工作的全部,人们更多的是为了发展个性,实现价值。“学校型”

  单位建设将“以人为本”,适应职工发展需求作为出发点,适应了人类社会价值观的转变,打破原有的为单位发展培养人才的观念,创造性的提出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培养人才的“大人才”观,满足职工精神层面的需求。

  如何创建“学校型”单位

  “学校型”单位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为职工提供成才的机会,为人才提供驰骋的舞台”提出的大人才观建设理念。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笔者通过组织实践,从形式、内容等方面就其如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建立制度保障。成立品牌创建组织机构,形成由一把手挂帅,党、团、工、妇齐抓共管的组织模式。建立品牌创建例会制度,及时总结创建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研究制定改进措施;建立专项考评制度,将每一名干部职工在品牌创建过程中的主要表现纳入年度职工考核,为品牌创建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成立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是一种非正式的自发组织,单位根据职工的个人需要,选取具有典型性、集中性的职工意愿,成立相应的兴趣小组,提高职工间感情沟通,促进正式组织(即班组、科室)的凝聚力,推进党团工妇建设。

  实施继续教育。结合职工发展需求制定继续教育计划,由单位提供专项资金,采取教育经费由职工和单位共同承担的模式(单位承担比例大于个人),引导性地推进职工进行专升本、本升研,甚至更高学历的深造教育。

  开展内部培训。内部培训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必要性学习,一种是引导性学习。必要性学习采取必修课的形式,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与工作有关的技能培训等,通过培训提升适应事业发展的能力。引导性学习采取选修课的形式,主要包括个人修养、才艺、情趣及生活能力等拓展培训,通过引导性培训提升职工个人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培训方式上,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试点工程。“学校型”单位建设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需要通过试点的形式检验它的可行性。试点单位要根据“学校型”单位建设的基本思路,制定方案,展开培训,培训要以提高职工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为出发点。试点单位要善于总结经验,认真解决在“学校型”单位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学校型”单位创建成效明显

  “学校型”单位建设绝不仅仅是一句单纯的口号,也不是徒有虚表的“面子工程”,它在创建过程中所表现的成效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个人、单位、社会实现共赢。首先个人素质发展的提升,通过继续教育、内部培训等形式,个人的专业技能和生活技能得到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得到提升;其次单位竞争力的增强,“学校型”单位建设中,单位角色兼具主体和客体的双重性,在为职工提供自我发展的环境和空间的前提下,增强了职工对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了职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单位无形的竞争力;再次减轻社会负担,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缺少就业机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缺少就业能力。“学校型”单位建设提供给职工就业能力,使得职工能够更快的寻找机会,做好二次就业和再创业,减少不稳定因素,减轻社会负担。

  管理方式发生明显转变。由于创建“学校型”单位本身就是以职工教育培训为主要手段的事前引导活动,因此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事前引导投入增加了,事后控制的工作量则相应减少了,实现管理方式由“管控型”向“引导型”的积极变化。

  服务意识显著增强。创建学校型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促进职工全面发展来实现交通事业的科学发展。因此,在开展创建过程中,尤其是课程安排过程中,充分考虑广大干部职工的需求,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尽量满足职工的发展愿望。

上一篇 成都铁路局春节期间加开临客列车...
下一篇 企业法律风险如何防范

免责声明:火车网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