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消息,河南发现人类化石,科研人员表明,这一定程度上证明中国北方古人类演化具有延续性,同时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存在基因交流。来看看河南发现人类化石的详细内容吧!
河南发现人类化石
河南发现人类化石,科研人员研究发现,10.5万年至12.5万年前的许昌人是一种新的古老型人类,一定程度上证明中国北方古人类演化具有延续性,同时与欧洲古人类之间存在基因交流。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说,许昌人很可能代表着华北地区早期现代人的直接祖先。他们不是早期现代人、不是尼安德特人、不是海德堡人、也不是直立人,目前还无法将其归入任何已知的古老型类群中。
吴秀杰指出,东亚更新世晚期(距今13万—1.1万年)人类演化比以往研究认为的要复杂得多。东亚古人类演化并非单纯的“线性进化”或者“取代”的简约模式,在晚更新世早期(距今13万—8万年),东亚地区可能并存多种古人类群体,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基因交流。
2005年至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占扬领导的考古队对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的灵井遗址进行了连续12年的挖掘,发现了45件人类头骨碎片化石、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以及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
2014年以来,吴秀杰领导的研究小组对许昌人头骨化石进行修复、拼接、复原和研究,分别制作了1号和2号人头骨虚拟及实体的复原头骨及颅内膜。
3月3日,国际知名期刊《科学》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对许昌人头骨化石的研究论文。
河南发现人类化石
什么是化石?
通俗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过去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被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统称为化石。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
化石有三叶虫化石,植物化石,贝壳化石,足印化石,恐龙化石,鱼化石等。
以上就是关于河南发现人类化石的所有内容,更多关于人类化石的信息请关注本站其他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