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极罕见发烧消息备受人们关注。据悉,2月10日,北极附近气温骤然上升了27℃;2月8日,格陵兰岛最北端的气温也升至0℃以上,暖如夏季。不少人地北极罕见发烧是否正常十分关注。下面,一起来看看北极罕见发烧是否正常介绍。
北极罕见发烧是否正常
2月10日,北极附近气温骤然上升了27℃;2月8日,格陵兰岛最北端的气温也升至0℃以上,暖如夏季。遥远北极的气温剧变引起了中国众多网友的关注,不少人联想到2015年末的北极异常升温引发超级寒潮南下影响我国。北极冬季气温升至0℃以上是否罕见?这次北极地区升温对我国又有何影响?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分析数据显示,2月10日北极附近急剧升温,气温比正常水平高出大约27℃。除10日的异常升温外,格陵兰岛最北端的地面监测站8日也曾在短短12小时内,气温从-22℃骤升至2℃,暖如夏季,温差达到24℃。
北极罕见发烧是否正常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气候预测室副研究员表示,北极地区发生气温一天之内骤升十几摄氏度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是此时升至零度以上就很罕见了。比如,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月28日,格陵兰岛附近的一个观测站气温从-20.1℃上升至-6.4℃;2015年12月21日,格林兰岛另一个观测站气温从-37℃骤升至-22℃。
常年冬季(12-2月),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在-20℃以下,非常寒冷,0℃以上的“高温”很罕见。近两年来,北极出现0℃以上的频率增加,隋翠娟表示,这和冬季气温整体偏高、北极加速变暖有关。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监测显示,2016年12月和2017年1月北极中心区域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0℃左右;巴伦支海北部尤其暖,偏高15℃左右,只有俄罗斯西北部及格陵兰的东北部地区偏冷。
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加速变暖,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北极加速升温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多种因素造成这一效应,隋翠娟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海冰融化。近些年来,北极海冰面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刚刚过去的1月份,北极海冰的覆盖面积为1338万平方公里,为1979年有卫星记录以来1月同期最低值。对阳光反射性强的海冰融化成了颜色深的海水,海水又造成北极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上升,吸收了大量热量。海冰融化和北极气温上升二者相互影响,加速北极升温。
北极罕见发烧 超级寒潮能否重演?
北极地区气温骤升至0℃比较罕见,但在2015年12月30日就发生过一次,引发了2016年1月影响我国的超级寒潮事件。当时,全国多地气温之低破记录,广州更是降下建国来首场雪。
此次北极地区的猛烈增温事件,是否会再次引发超级寒潮?隋翠娟表示,北极地区气温骤升对中纬度地区的天气形势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具体影响哪个地区具有随机性。通常,北极地区上空是个巨大的低压区,外围是比较平滑的西风带。一旦北极突然增温,北极上空就容易形成高压区,从而挤压西风带向某个方向凸起,形成南北方向延伸的脊和槽。冷空气在脊前槽后西北气流的引导下顺势南下。但是,具体西风带会在哪个地区凸起或影响哪些地区,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欧洲,也可能影响北美或东亚地区。
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表示,2016年1月的超强寒潮在“天时地利”的情况下形成,冷高压中心比较靠南,具有随机性。北极是冷空气的起源地,但是冷空气加强到何种程度,影响哪些地区,还要看具体的天气形势。未来北极增暖仍是大趋势,但并不是每一次增暖事件都会引发超强寒潮;即使引发超级寒潮,也不一定会影响我国。
北极
北极地区的气候终年寒冷。北冰洋是一片浩瀚的冰封海洋,周围是众多的岛屿以及北美洲和亚洲北部的沿海地区。北极是指地球自转轴的北端,也就是北纬90°的那一点。北极地区是指北极附近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冬季,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下,大海完全封冻结冰。夏季,气温上升到冰点以上,北冰洋的边缘地带融化,太阳连续几个星期都挂在天空。
北冰洋的冬季从11月起直到次年4月,长达6个月。5-6月和9-10月分属春季和秋季。而夏季仅7、8两个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40℃。而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0℃左右。在北冰洋极点附近漂流站上测到的最低气温是-59℃。由于洋流和北极反气旋以及海陆分布的影响,北极地区最冷的地方并不在中央北冰洋。在西伯利亚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曾记录到-70℃的最低温度,在阿拉斯加的育空河地区也曾记录到-63℃的气温。
北极罕见发烧,通过介绍,大家对北极罕见发烧是否正常了解了吧。极地区发生气温一天之内骤升十几摄氏度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是此时升至零度以上就很罕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