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2016年国庆节,上海现水稻版中国地图迎国庆。2016年9月25日,位于上海金山枫泾镇中洪村稻田里的一幅水稻版“中国地图”,象征枫泾镇的“白牛”和铜钱等图案格外显眼。下面,一起来关注上海现水稻版中国地图迎国庆新闻。
上海现水稻版中国地图迎国庆
在上海金山枫泾镇,一方4亩大小的水稻田里,72岁的“种子迷”陈锦祥种出了一幅“中国地图”上海现水稻版中国地图迎国庆,:在航拍摄像机的镜头下,“中国地图”轮廓分明,各个省份清晰可辨,令人赞叹!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农民种田,无非盼望到了时节能有个好收成。可对老农民陈锦祥来说,他种水稻不仅盼望有个好收成,更让他心心念念的是,稻田里根植着他的爱国情、中国梦。 稻田版地图,献礼国庆.
金秋,沪郊小镇枫泾又到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这些天,镇上中洪村的陈锦祥老人格外开心,因为他今年精心种植的“水稻中国地图”获得了成功,田里的稻穗渐渐饱满,丰收在即。
这所谓的稻田版“中国地图”,是指在田地里用水稻种出中国地图的形状,是一种大地景观。站在高处或用航拍器材俯瞰陈锦祥的“水稻中国地图”,你会不由得赞叹:一方4亩大小的水稻田里,“中国地图”轮廓分明,各个省份清晰可辨。不仅如此,在“地图”的左上方和右下角,还分别用水稻种出了象征枫泾镇的“白牛”和“枫泾地图”。
其实,今年的稻田版“中国地图”,是陈锦祥的二次创作。去年,他就在同样的稻田里完成过一次同样大小的“中国地图”,不过今年重新种植的“中国地图”轮廓更加清晰,颜色更加醒目。
为何要种“中国地图”?老陈告诉我们,他的创作灵感来自金山区已有的大地景观——山阳镇的“巨龙舞梦”和“祥鱼”,其中“巨龙舞梦”便是用水稻种出来的,而其创作者正是陈锦祥的女婿——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山农民画传承人、画家陆永忠。在女婿的启发下,陈锦祥在自己30亩的水稻田里开辟了4亩地,专门用于种植“中国地图”。
在和“中国地图”相邻的一块地里,是陈锦祥的“种子大会堂”:那里是他培育稻米的试验田,去年他种出了300多种颜色的水稻,今年这一数字又增加到了400多种。稻田版“中国地图”中的稻苗,其实就是从“种子大会堂”里挑选出来的。
种植过程,也颇为复杂:他耗时3个月,在4亩田里划出320个小方格,插下1000多个小标签,再用500多根小木杆和500多米长的草绳标出轮廓,600多个品种的水稻种子种出20多种颜色各异的水稻。看这组数据,就能知道这幅“人工地图”不是一项简单工程。
辛勤耕耘,完成大地“拼图”
种植水稻前,陈锦祥必须要做好“热身准备”:先在纸上画出中国地图并反复练习,熟练后再把4亩地按比例在纸上分成320个方格。“划分好小方格之后,每个格子里插什么秧苗,摆怎样的轮廓都事先在本子上记好,具体操作的时候都按着本子上的标记来。” 陈锦祥说。
从今年6月开始,陈锦祥每天早上5点便早早起床,吃好早饭就直奔自己的稻田,插标记、串联线、插秧苗……一格一格地推进,就像拼图一样,过程缓慢且颇为艰辛。
他说,每个小方格里都有3个标签,每个标签的编号和标记内容都要记清楚,才能在插秧的时候不弄混。“有的是高杆,有的是低秆,颜色上也各有区分。”老陈说,插秧的时候还要在秧苗与秧苗之间保持一定距离,适当分散的密度才能保证水稻吸收充足的养料,健康生长。不同种子培育的秧苗之间还要区分开,这样才能保证成熟后的水稻在相邻省份之间颜色不“撞色”。
“整个过程很繁琐,我年纪大了,时间一长就觉得累。” 陈锦祥说,为了让“水稻地图”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他每天都要关注天气,做好防范台风雨水的准备。不仅如此,他还要经常到地里施肥料、清杂草、除害虫。
在整个创作过程,陈锦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及上万元的财力。但家人十分支持他,无论是老伴还是儿子、女儿,大家都积极出主意,并下地干活出力气。“水稻地图的成功,也有他们的功劳。”
过程虽辛苦,但陈锦祥甘之如饴。眼下,水稻长势良好,“水稻地图”的轮廓也越发清晰。
随着国庆临近,“地图”开始惊艳亮相,进入到11月,水稻金黄,届时沉甸甸的稻穗将给画面以更多的层次和冲击。老陈对此既欣喜,又倍感骄傲。为方便村里乡亲和外来游客参观,他还花了一天时间在稻田边搭起4米高的竹制“观景平台”,让大家可以在高处俯瞰“水稻中国地图”。
通过介绍,大家对上海现水稻版中国地图迎国庆消息了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