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火车网 > 资讯频道 > 铁路资讯 > 铁路司法改革应开门纳谏

铁路司法改革应开门纳谏

来源: 火车网 时间:2009-08-10 11:01:42 火车票预订
    不利司法公正呼声已久 铁路公检法系统或划归地方

    铁路公检法还需要继续存在吗?

    铁路公安变“中直” 铁路检法归“地方”

    [社论]铁路司法改革应去地方化

    铁路司法体制改革是个积极信号

    铁道部人士证实铁路公检法将划归地方

    铁路公检法理应纳入统一司法格局

    王琳:期待司法改制终结“铁路司法主场”

    铁路公检法系统有望调整归属 只待一纸文件

    铁路公安部门将变更为公安部十局

    吴睿鸫:需要转制的不止铁路公安

    来自中央政法委、“两高”、国家公务员局、地方编制办公室、部分铁路检察分院和省级公安厅的消息证明,铁路检法两家年内脱离铁路部门已是板上钉钉,铁路公检法人员亦将转制为公务员。铁路司法系统自今年5月已经冻结人事,不再进人,就是在专心等待年内的体制改革。

    无论是作为国家司法改革的重要环节,还是作为铁路体制改革的一个步骤,铁路公检法系统的转制都势必成为社会焦点。近年来,人们对于铁路系统拥有行政权、经营权和相对独立封闭的司法管辖权现状表达了极度不满,舆论对“独立王国”中“儿子审老子”的司法怪象的批评不绝于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深嵌于铁路体制内的司法则越来越呈现出“企业化”色彩,与现代司法格格不入。在2005年、2006年和2009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多次建议废除或改革铁路法院。在这种境况下,期盼已久的铁路司法转制提上日程,也当真是“迟得不能再迟”的事情了。

    虽然从学界到民间,都力主取消铁路系统的司法机构,但具体的改革方案是否吸纳这些民间共识,是否开门纳谏寻求到了广泛的民意支撑,是否经过广泛的利益博弈而达成了妥协,我们全不得而知,甚至连此次改革何时酝酿、何时形成决策、何时推行都不知晓。最近激起舆论热潮的也并非来自官方的权威消息,而是媒体对官方内部简报的敏锐捕捉,随后的否认式回应更让记者只有像私家侦探一样去“求证”。真所谓“这里的改革静悄悄”,如此封闭化的改革路径难以满足民众的信息诉求,也给这项原本无比正当的改革蒙上些许“神秘”色彩。

    在我们的传统思维里,改革总是被人为地冠以“敏感”修饰语,决策者担心改革信息的外泄会带来破坏改革的不稳定因素,故而“严防死守”不便“为外人道”。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铁路司法系统内人士就全部要求匿名。而据了解,转制本该在去年完成,但因国家大事频发,最终推迟至今年。这意味着改革决策早已确定且为内部熟知,只不过我等“局外人”不知道而已。

    在理论上,民主是宪政的重要标志,从宪政上推进国家制度改革必须寻求民主的路径,铁路司法体制改革亦不例外,理应像医改一样开门纳谏、问计于民,将不同的改革方案交由民众讨论、选择,并最终由民意代表机关来批准实施。因为只有当对国家行为起决定性影响的是多数人的意志,而不是某些掌握绝对权力的个人或者强大的团体的利益时,新的司法体制才能以最有利于人民利益的模式构建。在铁路司法体制改革中,如何防止转入地方的司法不致再度陷入“司法地方化”泥沼,如何更好地破除司法行政化积弊以实现对铁路行政管理权的监督,都需要在民主的路径中展开博弈,以寻求最合乎人民利益的科学方案。

    从目前来看,这项“板上钉钉”的铁路司改正当性毋庸置疑,但程序上却缺乏对民意的足够关照。要实现改革本身的程序正当,就必须在改革措施的出台中增强透明度,在改革决策的规划设计中尊重民众的“话语权”,在公开化的利益博弈中谋求更多契合民意的正当性基础,如此才能“改革”出一个让民众受益、受民众欢迎的崭新司法系统。

     

上一篇 铁路南宁站元月中下旬将出现学生...
下一篇 福州站19日部分列车晚点

免责声明:火车网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