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来历,大家都知道端午是纪念屈原的。那么你知道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又称为禁火节,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描写寒食节最有名的诗是唐朝诗人韩翃的《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另外宋代诗人苏轼也写过一首《黄州寒食诗帖》,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知道了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后,我们来看看寒食节由来介绍。
寒食节由来
远古时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春秋时代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魏晋时期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大家清楚了吧。春秋时代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