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个丰收年。田野上,随着忙碌的收割机的停歇,农民兄弟们收获了倾注了他们劳动和汗水的希望。
五谷丰登的同时,公路晒粮又成了摆在公路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年年皆如此——作为种庄稼的农民兄弟,为图方便总想把打下的粮食摊铺在平坦、硬实的公路上晾干;作为肩负公路管理职责的路政执法人员,为了确保公路的安全畅通,必须坚决制止这种随意侵害路产路权的行为。如此一来,“偷晒”与“禁晒”之间,便产生出许许多多是非交织、爱恨难言的故事,亮在阳光下的“禁牌”,也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法律告知问题……
产生公路晒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能否找到有效治理和疏导的方法?
各县(市)、镇、村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农民朋友是否有话要说?
为了更多地了解实情、探究成因,寻求解决公路晒粮问题的方法和对策,2011年11月24日至25日,记者专程来到江苏粮食产出大区——淮安市的盱眙、洪泽两县进行走访,与当地公路管理部门、镇(乡)政府负责人及村民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严肃中的温情
赵大明,男,39岁,盱眙县路政大队副中队长,曾在部队服役;朱友超,男,53岁,洪泽县路政大队路政员。在采访中,赵朱二人通过叙述,向笔者还原了日常执法中公路晒粮的场景——清晨,太阳还未露脸,地面的露水尚未收干,便有农民赶早拖着稻谷到公路边“占地”准备晒粮了,他们先将粮食卸下,只等着太阳出来再全面摊开……就在这时,路政巡查车来了,严肃的法律法规宣传加上诚恳、耐心的劝说,当事村民知错了,当即收拾麻袋回家另想办法。
晌午,太阳暖烘烘地照着宽敞的公路,瞅准路政执法人员过少、所管路段又特别多,执法范围难免有不到之处的机会,又有农民欲将未干的稻谷送上公路,可公路部门派出的洒水车呼啸而至,车笛响处,路面一片湿气,晒粮的条件大大打了折扣。
下午,还是有人不顾危险将一袋袋稻谷铺上公路,面对半幅路面被占的现实,本来疾驰的车辆赶紧减速慎行,有的干脆驶上反道逆向通过……就在路上险情不断时,路政执法人员来了。
“老乡,这稻子不能晒在公路上!”
“干嘛不能,你家不吃粮啊?”
“吃粮也不一定非得在公路上晒啊!路上车来车往的,占了这么大地方,太危险了,还会污染粮食……”
“家里没地方晒,就几个小时,待会儿就收,不会出事的……”
又是一番不厌其烦地告诫、劝说,最后执法人员和当事人齐动手,铺了满地的粮食被重新装回袋中。
从种到收,农民兄弟们洒下了辛勤的汗水,路政人员知道这一点。遇到村民在公路上晒粮,作为管理者,他们总是耐下心来向对方宣传有关法律规定,告诉他们,公路是国有资产,政府花巨资建公路是为了给百姓出行提供方便,晒粮损害的是更多人的利益;告诉他们,占路行为一旦引发严重后果,是要承担无法推卸的法律和经济责任的……
但他们同时也清楚,单从法理上讲这些远远不够,要想使所说的道理入耳、入脑、入心,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当事者从可见的事实中记取教训,对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有所怯、有所悟。
于是,当地曾经发生的案例就成了路政执法人员现场警示的生动教材——2006年,盱眙县一王姓村民将800斤稻子堆放在本县与安徽交界的省道248线王店段过夜,准备第二天一早摊开晾晒,结果一疾速下坡的安徽籍三轮车因避让粮堆而匆忙变道,将夜色中一位步行的妇女撞成重伤。事发后,骑车人趁黑逃逸,在找不到事故直接责任人的情况下,王某被判赔偿32000元。
2009年,洪泽县县道高东线上,一对共骑一辆电动车的姊妹在快速行驶时,为避让路上摊铺的粮食双双跌倒受伤,伤势较重的姐姐两根肋骨被摔断,尽管晒粮的村民家中只有3间破草房,生活上捉襟见肘,仍被判赔了5000元!
比起一条条严肃的政策条款来,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当然更有可感性、更具说服力,违规晒粮者从中受到了震撼,认识到公路管理方是为自己好,是在帮自己,而不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觉悟中,他们不但收起了路上的粮食,还表示下次再也不来了……
当然,也有因各种原因不愿爽快改正的,对此,路政人员注意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故意强硬对抗的,或直接或联合乡镇政府等部门采取强制清除措施;有困难或一时转不过弯的,采取多种方法给予人性化的帮助。
2011年10月中旬,一对夫妻在公路上晒粮,盱眙路政人员在劝收时,男主人还算比较配合,可他的妻子却在一旁显得很不耐烦。见此情景,路政人员主动上前给男子递了一支烟,说:“大哥,你看这样好不好,我们来帮你把粮食送回去,你呢,就让大嫂回家烧中饭,中午咱哥俩边喝边聊。”
男子闻听,立即使了个眼色,老婆只好一声不吭地回家了。
粮食运回后,路政人员像到了自家一样,先端起水杯喝了点儿水,然后抱起房主3岁多的女儿问了一些话,与主人聊了一会儿家常……男主人看到路政人员亲如家人,很是感动,连声说,下次肯定不在公路上晒粮了,妻子的思想工作由自己来做……
到了吃饭时,路政人员则以单位有事为由离开了。
类似这样的教育、劝说和帮助,在公路的禁晒现场还有很多,一张“禁牌”,更多昭示的,是严肃当中的温情、温情当中的沟通和理解……
一杆秤难平
地处淮河下游的盱眙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除了有名满天下的地方特产龙虾外,还是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大县,在2009年元月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该县曾被国家农业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同样,“一河碧水穿城过,两岸风光美如画”的洪泽也不仅仅以世人皆知的美味螃蟹著称,作为“淮上明珠”、“鱼米之乡”,这里还年产25万吨左右的优质大米,其中“洪泽湖”、“九牛”、“岔河”等品牌声名远播。
这些,无疑彰显了两县秋收季节“禁晒”责任的重大。路政人员告诉我们,每到农忙季节,也是他们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在这个时间段上,他们每天从早到晚不间断上路巡查,但还是存在着因人力、装备不足等原因产生的禁而不止、止而不久等问题。
农民冒险晒粮,其动机和成因究竟何在?盱眙明祖陵镇副镇长岳峰、洪泽黄集镇镇长孙志宝给了我们耐人寻味的回答。
原来,国家实行分田到户政策后,过去农村普遍存在的集体公用晒场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几乎家家要建一个土晒场,但每年土晒场用于粮食晾晒的时间加起来也就10天左右,闲置期间,经过雨水的侵蚀,晒场表面再次变得松软。下一年两季收获期到来时,必须要花费3天以上的时间重新平整、浇水、压实、磨光,既费时费力又不划算。
所以,不少村民都认为土晒场的利用率不高,因而将其废弃,转而在上面还田种菜。如此一来,农家小院的空地,生长着绿油油的青菜和小葱等蔬菜,农忙时晒粮的问题就没了着落,到了收获季节,潮湿的粮食得抓紧时间晒干,不然会发霉、变质、出芽,在没了晒场的情况下,农户们自然而然就把目光投到了宽阔平坦的公路上,尤其是家门口近年来新建的农村公路,更成了他们的偏爱之所。
一边是摆在农民兄弟面前的现实问题,一边是公路管理部门维护路产路权的神圣职责,每年的禁晒,就是在这种蕴含着诸多矛盾和纠结的两难状况中艰难推进的。从两县介绍的情况看,尽管所涉工作落实起来难度很大,公路管理部门还是想方设法,在坚持严肃执法的同时积极化解矛盾,确保了管理责任步步落实、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过上上下下共同努力,目前两县的省道和县乡道基本抑制住了公路打谷晒粮现象,农村公路也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不法晾晒粮食现象的发生。
是疏?是堵?
对于公路部门来说,禁晒是一项持之以恒的管理任务,这就要求在强化现场执法的同时,尽可能在解决根本问题上多做文章。“禁”者,除了“堵”,应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疏”的问题。
我们在采访中注意到,两县公路部门积极借地方政府之力,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盱眙为了从源头上截断在公路晒粮行为的发生,联系有大型烘干设备的粮食加工企业,尽可能争取在粮食从田间收割下来,不需晾晒就直接运进加工企业。该县明祖陵镇已有20%的稻谷从田间收下来后就直接售给加工企业。镇政府还动员有实力的老板,购置附带烘干功能的收割机,既为村民解除了晒粮之忧,又减轻了公路管理部门制止公路晒粮的执法成本。该镇还设想,在夏秋收季节,动员一些企业、机关将空闲场地借给农民几天,动员中小学校在周末将操场借给村民用一下,以帮助解决农民占用农村公路打谷晒粮的问题。
洪泽则努力通过引导农民自建家庭水泥晒场,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公路被占用晒粮的问题。
黄集镇镇长孙志宝介绍说,镇政府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一旦公路上因为打谷晒粮出了交通事故,真正处理起来,镇政府不可能置身事外,还得与公路管理站等部门一起,把老百姓的事情协调好。与其事故发生后做大量的协调工作,还不如提前介入。公路行人安全了,公路管理部门、镇政府和老百姓都安心。
为此,早在20 08年,镇政府就把治理公路打谷晒场纳入日常工作,联合县公路管理站,成立了包括镇政府主要负责人、机关干部、各个村支部书记在内的公路晒场治理小组84人。根据工作计划,治理小组全部成员都要深入到村组户,在以往晒粮现象严重的路段张贴宣传单,并到农户家中攀谈,动员村民自建水泥场地,解决晒粮问题。
治理小组成员耐心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只要是人,都是吃粮长大的,这个道理小孩都知道。但如果因为公路晒粮酿成交通事故,晒粮当事人也难咎其责,同样也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这种代价和铺筑水泥晒场的投入,两者谁重谁轻,相信不用说大家也知道。水泥晒场虽然在造价上比土晒场要高得多,但一旦建起来,将是一劳永逸。”
经过深入动员,到目前为止,该镇已有80%的农户在庭院内外的空地铺筑了水泥场地;剩下20%的农户,有一部分是因家中壮劳力长年外出务工,将田地托管给其他村民打理,自己也就不需要打谷晒场了;还有一部分是宅基地面积本身就小的农户,巴掌大的庭院,就是铺筑了水泥晒场也无济于事。尽管如此,考虑到这部分人的实际晒粮问题,镇政府还是鼓励农户和谐共处,根据农作物成熟和翻晒的时间差,相互“借场”以解燃眉之急。
这些做法使得“老大难”的农村公路打谷晒粮问题在该镇得到了较好解决。
我们随即“绕道”洪泽镇村公路沿线乡村察看,一路上果然不见占路晒粮的情况。经过一村民居住区时,记者看到一村民在门前的水泥晒场上翻晒稻草,但并未看到稻谷。
村民告诉我们,以前到公路上晒粮,也知道有安全隐患,但实在是找不到没有晒谷的地方。公路上车也多,还不时有大型机械经过,车轮辗过,小麦直接变成面粉,稻谷直接“加工”成了大米。自从铺筑了水泥晒场,稻谷3个太阳(晴天)
就干了。他家晒干的粮食,除少量留作自用外,其余的已全部卖给了粮商,大量的稻草也被镇上某个能源再生企业拉走,晒场这些零碎的秸秆,是晒干备用于厨房大灶生火的……
在笔者结束这次对公路晒场问题的采访时,孙志宝的一席话仍在我们耳边回响:要想彻底治理占用公路晒粮的“顽疾”,除了应该继续创新思路,完善管理,公路管理部门除了要加强现场执法外,还必须在解决根本问题,促进长效管理上多动脑筋,帮助农民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办法……面对难题,我们没有理由去过多地责怪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长年辛劳耕作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