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色的西南印度洋,连日来晴空万里。“决心”号大洋钻探船自16日晚抵达后,稳稳地停在这片位于南纬32度42分、东经57度17分的目标海域,连夜展开大洋钻探工作。来自美国、英国、中国等12个国家30名科学家参加的这次大洋钻探活动,准备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处名为“亚特兰蒂斯浅滩”的地方,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打穿地壳与地幔的边界。整个钻探计划分3个航次,本次开展的是首次钻探。
亚特兰蒂斯浅滩位于海水下方约700米深处。“决心”号抵达后,一个巨大的水下电视摄像系统和钻杆一起,通过船底与海水相连通的月池缓缓放入海底。在灯光的照射下,亚特兰蒂斯浅滩的神秘面纱被小心翼翼揭开,通过电缆线在船上电视屏幕上直播。经过近10个小时的搜寻,水下摄像机17日终于找到一块合适的平坦区域。“决心”号钻探人员连夜在此展开钻孔重返装置的安装工作。他们将钻杆、返孔锥下部导管和底座以及一个扩孔器套在一起,缓缓放入海底。钻杆抵达海底后,钻头开始钻进。随着钻孔一点点深入,返孔锥下部导管和扩孔器就会一点点嵌入钻孔。

地幔边界将被打穿 有什么好处
钻探项目联合负责人、南安普敦大学教授蒂格尔表示,这种钻探方式不同于工业勘探。蒂格尔说他们采用旋转式取芯钻头,原用于石油工业中,钻探坚硬物质。而以海洋科学钻探的方式,基本上倾向于取芯,而不是进行物理测量,来探究下面有些什么。所以如果完成样本取芯,那就能对取回的岩石及矿物进行化学及物理实验。
岩石形成和稳定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中。每当地质环境改变,岩石也将随之改变。因此深入研究岩石,能窥探地球发展和演化过程的“蛛丝马迹”。大洋钻探犹如打入海底的“岩石探针”,直接获取珍贵的研究样品和科学数据。
人类的家园地球从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5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人类目前主要的科研钻探也集中在地壳这一层。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是莫霍面。“决心”号将要尝试钻探的最深处就是这一可能存在的莫霍面。
而此次大洋钻探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心,认为这个项目可能成为一种灾难,并且引发一场巨大的地震或者火山爆发。许多科学家和运动家们现在认为,深孔钻井与人造地震之间或许存在着一种直接的联系。如果海下地震足够大的话,它能够引发类似于2004年印度洋海啸一样的巨大海啸。
不过,人类之所以目前还无法及时准确地预报地震,一部分原因就是人类缺乏对地球深处的了解。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少泉表示,对地壳更深处及地幔的钻探将有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地震。因为对地震发生的地点是在地壳下边,上面就是地壳,是地震发生的地儿。而且地幔就是提供能量,使地震爆发,使得断层活动的这么一个地点,所以和地震的成因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