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曝出,多国合作地幔边界将被打穿,这是人类史上首次。地球将被钻取岩芯。这对人们了解地球内部构造非常有帮助。
蔚蓝色的西南印度洋,连日来晴空万里。“决心”号大洋钻探船自16日晚抵达后,稳稳地停在这片位于南纬32度42分、东经57度17分的目标海域,连夜展开大洋钻探工作。

来自美国、英国、中国等12个国家30名科学家参加的这次大洋钻探活动,准备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一处名为“亚特兰蒂斯浅滩”的地方,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打穿地壳与地幔的边界。整个钻探计划分3个航次,本次开展的是首次钻探。
地幔(Mantle):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加快的层(莫霍面),岩石圈(岩石圈指地壳和上层地幔顶部)以下称为软流层(Asthenosphere),推测软流层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Magma)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厚度约有2900公里。
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地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以上,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为6300℃,核心温度约6600℃。地幔的组成除了少数由深源岩浆岩(玄武岩、富碱斑岩、金伯利岩等)的捕虏体获得外,因无法直接观察,只能以间接的方法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地震波、重力和岩石的刚性和弹性反应,以及实验岩石学研究。
一般而言,基于地球化学特征的地幔模式下,地幔在两个圈层中对流,然而多数地球物理证据和数值模拟强烈支持整体地幔对流。认识这些不同对了解地球火山活动和热烟花而言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