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火车网 > 资讯频道 > 铁路资讯 > 合肥“米”字形高铁辐射全国 未来3小时通达全国

合肥“米”字形高铁辐射全国 未来3小时通达全国

来源: 火车网 时间:2015-10-21 13:39:24 火车票预订

  6月28日,有着“中国最美高铁”称号的合福高铁开通运营,安徽省首条南北高铁纵贯线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1、2、3、4、5小时高铁都市经济圈”得以确立,合肥跃步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铁枢纽。商合杭高铁、合安九高铁、郑合高铁、合蚌连高铁……将来,合肥“米”字形高铁网络逐步成型,“水陆空”立体大交通全方位构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将愈加凸显。

  沪汉蓉高铁、合福高铁、京九高铁、合杭高铁、合郑高铁、合蚌连高铁,合六城际、合淮蚌城际、合宁城际、合芜城际、合安城际,随着合肥高速铁路“米”字形总体布局的逐步形成,合肥高铁南站已由单一的途经站发展演变为多条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汇集的超级交通枢纽站。

  像飞速发展的铁路一样,“十二五”以来,合肥也迎来了长足进步,“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将胜利完成,“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展示崭新形象。

  合肥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省会城市之一

  “合肥市紧紧围绕‘新跨越、进十强’的总体要求和‘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走上了创新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之路,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这样总结合肥的成长与变化。

  数据是单调的,但是对于合肥人而言,却又是最生动的。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合肥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大多由“十一五”之初的20位左右,上升至10位左右。

  2014年,合肥GDP达到5158亿元、占全省的24.7%,增长速度为10%,保持两位数增长,居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这一年,合肥不少指标均呈现争先进位的良好局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6.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85.2亿元、财政收入880.7亿元。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初步显现

  合福高铁开通之后,在合肥与沪汉蓉铁路“交叉”,形成合肥“十字架高铁框架”,为合肥的“米字形”高铁网完成一块重要拼图。

  从合肥南站出发,可以1小时到南京、徐州、黄山、六安、宿州、蚌埠、芜湖,2小时到武汉、杭州、济南,3小时到上海、济南、天津、南昌,4小时到北京、福州、长沙,5个小时到温州、厦门、青岛。以合肥为中心的“1、2、3、4、5小时高铁都市经济圈”确立起来,让合肥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铁枢纽。

  随着4E级新桥国际机场开通运营、合肥港综合码头建成使用、总里程458公里的合六、合马、合铜、合淮等7条国省公路干线改造基本完成,155公里环巢湖旅游道路全线贯通,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初步显现。

  合肥高铁将达11条

  吴存荣说,合肥经济圈处于江淮之间,江淮城市群又是国家重点发展区域,在整体加入长三角、成为一带一路发展“节点”等利好政策下,经济圈的机遇多多。

  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将惠及合肥和兄弟城市:“铁四院最新介绍的情况是,合肥高铁密度在全国名列前茅,未来将有11条。”值得关注的是,大半年前,合肥的高铁格局仍为“十字型”;随着合安九、商合杭的敲定,升级为“米字型”;而今,十三五规划日现端倪,合肥还将新增到连云港等高铁线路。

  合肥南站成华东4大站之一

  合肥南站是合肥铁路枢纽新建客站,是上海铁路局继上海虹桥站、南京南站、杭州东站之后,建成的又一座现代化大型客站。车站设12个站台、26条线,站房总建筑面积9.92万平方米,分为地上2层、地下4层,配套建设南北2个出站广场,其中北广场面向老城区,为交通主广场,以铁路客运为中心,集城市轨道交通、长途汽车、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实现铁路与公路、地铁“零换乘”。

  “根据相关资料预测结果,2020年和2030年合肥南站旅客发送量分别为1800万人和3160万人,旅客日发送量分别为49315人和86575人,高峰小时客流量分别为5200人和9500人。”合肥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建筑规模方面,目前对比指标较多,如总建筑面积(包括城市交通和开发)、车站建筑面积和主站房建筑面积等。不考虑地铁建设、广场综合开发、市政配套等因素,仅以铁道部为主投资的车站建筑面积测算,合肥南站与南京南站、成都东站、杭州东站、武汉站等规模相当,均控制在10万平方米左右(合肥南站车站建筑面积为9.98万平方米)。

  如果将地铁建设、广场综合开发、市政配套等综合考虑的背景下,合肥南站将有轨道1号线、轨道4号线、轨道5号线等衔接,南北广场也将进行地下综合开发利用,加之公路客运主枢纽布局北广场等,枢纽总规模在国内诸多大型高铁车站中居于前列。

  “米”字形高铁辐射全国

  高铁南站是合肥铁路枢纽主客站,也是上海铁路局四大高铁客运场站之一。“作为区域综合客运枢纽主体工程,合肥南站将成为合肥乃至全省对外沟通交流的门户。”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庆军说,合肥南站的建成对于合肥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较快融入长江三角洲步伐,参与产业转移及分工,提升合肥城市品牌和竞争力以及合肥都市圈的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多线交会、质的飞跃,南站的建成并启用将使合肥实现由途经站到枢纽站的质变,从根本上提升合肥在全国高铁网络中的枢纽地位。”据介绍,根据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至2020年,我国将建设“四纵四横”的铁路客运专线和三个城际客运系统(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总里程1.2万公里以上,此时的高铁合肥站定位和规模均不高,仅为沪汉蓉客运专线上的一个途经站。

  “如今合肥南站是国家高速铁路网京福线(北京-福州)、沪汉蓉线(上海-武汉-成都)、商合杭线(商丘-合肥-杭州)、合九线(合肥-九江)等多条客运专线及城际高速铁路的交会节点,合肥南站已由单一的途经站发展演变为多条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汇集的巨型枢纽站。”据了解,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调整)》、《安徽省皖江城市带城际铁路交通规划》等规划,合肥都市圈将重点打造以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为骨干的区域快速轨道运输系统。其中,高速铁路形成“米”字形总体布局,包括沪汉蓉高铁、合福高铁、京九高铁、合杭高铁、合郑高铁(合西高铁)、合蚌连高铁等。城际铁路包括合六城际、合淮蚌城际、合宁城际、合芜城际、合安城际等5条放射线,城际列车运营速度大都在200km/h以上。

  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两小时通勤圈”

  合肥既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四个省会城市之一,也是“长三角”重要成员单位。记者了解到,长沙、合肥、南昌、武汉4个省会城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合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包括工信、旅游、交通、人社、教育、科技等11个部门分别签署了四个市的合作协议。

  在这一轮合作协议里,交通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头号任务”。据介绍,四市将联通现在的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形成一个四市的环状高铁网,今后,这四个市的老百姓无论到哪个城市去,基本上路途的时间都能确保在两小时左右。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需基本建成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我省合肥市名列其中,其他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还有北京、天津、哈尔滨、济南、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而最近的好消息是,合福高铁有望2015年通车,届时,合肥将打通南下的高速铁路通道,将实现1个多小时到黄山、婺源,2个小时到达武夷山,3个多小时到福州。加上沪汉蓉大动脉、商合杭线和合九线等以及合六城际、合淮蚌城际和合宁城际等城际铁路,合肥成为全国省会城市高铁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建成后的高铁南站,将是省内最大的铁路枢纽,也是国内一流的站点,合肥也将成为全国高铁密度最大的省会城市之一。”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这样形容。

  未来3小时可通达国内诸多重要城市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需基本建成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我省只有合肥市名列其中,其他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还有北京、天津、哈尔滨、济南、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

  而以后的合肥,高铁南站连接经肥的合宁、合武两条高速铁路,通过联络线连接合蚌高铁、商合杭高铁,同时为合福铁路的起点站,未来3小时就可通达国内诸多重要城市。更重要的是,合肥“向东”、“向中”的距离将会更近。

  据介绍,在国务院发布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中,合肥将成综合交通枢纽,在长三角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中,合肥的“角色”是副中心,将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宁波、南通为节点的“多三角”城际交通网,建设以合肥为中心,连通芜湖、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安庆、淮南、蚌埠、滁州等城市的放射状城际交通网。

  合肥交通的叠加效应会更加凸显

  据了解,高铁南站不仅是我省陆上“黄金通道”枢纽,也将促进长江中游城市之间抱团互动。

  作为华东第二大车站,高铁南站拥有高铁、地铁、高速、水运、机场、高架快速公交干线多位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交通的叠加效应会更加凸显,高铁将大大拉近合肥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等多地的时空距离。

  这也就是说,今后,这些区域内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交流会更加密切频繁,人流、物流、资金流也会向合肥市集中,合肥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届时,“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合肥必定能乘着高铁的东风,步入新的发展征程。

上一篇 吉图珲高铁成为沿线百姓出行首选
下一篇 铁路物流新模式成第二届中俄博览会亮点

免责声明:火车网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