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火车网 > 资讯频道 > 旅游专题 > 旅游精准扶贫 共享发展成果

旅游精准扶贫 共享发展成果

来源: 火车网 时间:2015-10-16 13:36:19 火车票预订

  对于黄土高原上偏僻山村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来讲,最近几天的确喜事连连。

  10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45集电视连续剧《梁家河》拍摄计划,筹拍工作已启动。这部以延安梁家河村落、农民和知青为主题的电视剧,必将对梁家河品牌、旅游等带来巨大效应。

  10月14日,延安至延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延川县不通高速的历史,也让延川县梁家河搭上了高速公路的便捷快车。

  喜事让梁家河的村民乐开了怀,也让许多的游客对梁家河产生了向往。笔者在梁家河看到,富有特色的“梁家河”观光车在村里穿梭,“梁家河”牌小米、大枣很受游客喜爱,知青居住过的窑洞、梁家河村史馆都已成为人来人往的景点,农民开设的农家乐、农家饭店里常常是刚送走一批客人,又走进一批游人,最多的农家饭店里一天能接待20多桌游客。

  梁家河辖2个农民小组,共155户405人。这里是习近平当年上山下乡插队生活7年的地方。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石春阳介绍,村两委会班子多次召集村民开会,确定了紧紧抓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知青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我们依靠保留下来的知青院、知青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等旅游资源,借助国家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相继建设了村史馆、知青文化体验园、苹果采摘园、耕作园、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很受游客欢迎。石春阳预计梁家河年内能接待游客60万人次,农民纯收入可从去年的人均9600元提高到1.5万元以上。

  据延川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非常重视梁家河乡村旅游发展,村里也请专业团队编制了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规划,在各方支持下实施了村庄亮化、绿化,在村主干道两旁栽植了刺柏、河北杨共4000多株,河道两侧和农户院前种草4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27盏,对全村166孔窑洞、70间平房实施了改造、整修,改造了64座厕所,新修停车场3处、旅游厕所4座。开发知青文化旅游景点6处,旅游基础设施已经基本配套。延川县还对村民进行了乡村旅游技能培训,增强了村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目前,全村已发展农家乐6家、乡村旅舍1家、工贸公司及“梁家河”土特产品牌营销店各1家,解决就业110人,带动了164人脱贫致富。

  为了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和市场化能力,梁家河村还与多方合作,成立了延川县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并购置了40辆观光电瓶车。石春阳介绍,村里还将实施现代高效农业、药材种植、休闲垂钓、农事采摘等项目,建设好知青纪念园、知青纪念碑、知青劳动生活体验园等,让乡村美景增添乐趣,让游客在农村的沟沟峁峁中体会浓厚的乡村气息,通过住陕北窑洞、听陕北方言、品农家美食、学陕北剪纸、扭陕北秧歌等参与方式,让梁家河与更多游客心中的乡愁牵系在一起,做大这里的旅游产业。

  今年“十一”期间,梁家河每天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超过5000人次,未来,乡村旅游为梁家河带来的致富途径和新型业态将会更多。

  ●河北阜平:扶贫攻坚 时不我待

  这里是全国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首府,全县不足9万人,就有2万余人参军参战,5000余人光荣牺牲;这里是太行深山区,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这里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近8.8人,贫困村164个。革命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这就是阜平县。

  阜平要实现脱贫、奔小康,扶贫的着力点究竟该放在哪里?

  9月21日,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率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阜平县扶贫攻坚工作现场办公。他强调,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强力推进扶贫攻坚,确保不让一名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河北阜平与许多老少边穷地区一样,交通不便、缺乏工业和基础。但正因为没有大规模被开发,这里的自然环境保护得相对完好。阜平森林覆盖率35.09%,植被覆盖率达80.8%。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旅游扶贫成为阜平一项越来越紧迫而又现实的课题。

  2013年4月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批准阜平建立“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阜平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国家、省、市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把旅游工作放在扶贫攻坚战中重要的战略位置,立足实际、创新思路、积极进取,全县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阜平朱家营村紧邻华北最大的瀑布群——天生桥景区,过去这里是“闺女往外跑,儿子打光棍”的穷乡僻壤,如今短短几年,这里就发展成了令人羡慕的旅游特色村、富裕村。

  朱家营村“山里人家饭店”负责人赵贵平说,这几年饭店生意越做越大,已由当年的小平房发展成投资50多万元的三层楼房,餐饮住宿娱乐一条龙,拥有60多张床位,2012年还专门建了停车场。今年他打算“提档升级”,盼望扶贫资金支持一下,希望能尽快引领村民致富。

  阜平骆驼湾村,也发生了喜人变化。骆驼湾村相关负责人刘记平说,现在不同以往了,村里准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村民们干劲十足。

  “不瞒你说,原来什么事都不想干,因为看不到前景。”村民唐福贵说,现在村里要发展旅游,这让他看到了希望,有了干劲。周边农村农家院旺季“日进斗金”,唐福贵也准备开一家农家院,发“旅游财”。

  此外,近年来,辽道背、古北岳、玫瑰坨、银河大峡谷等阜平县内诸多优质旅游资源已敞开怀抱,阜平旅游业前景广阔,2014年共接待游客41.2万人次。这也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河北阜平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在旅游立县方面,阜平县编制完成了《阜平县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总体规划》并通过省局评审,阜平将以整合大天生桥生态旅游区、深度开发古北岳文化生态旅游区、整合提升城南庄红色旅游区为契机,推动龙泉关、天生桥、城南庄等6个旅游小镇建设,落实骆驼湾、顾家台、朱家营等40个旅游村寨的发展,促进以10万亩大枣基地、万亩核桃基地、华北最大甲鱼养殖基地等为依托的13个生态农业观光园尽早运营,构建阜平大生态旅游的发展格局。

  河北省旅游局局长栗进路介绍,今年省级投入旅游专项资金达600万元,重点扶持46个贫困村的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优先选出扶贫攻坚村项目重点支持,占全部补助资金的13%,确保乡村旅游发展成为全省扶贫攻坚工作的有力抓手。

  ●贵州寨沙:定点帮扶 效率显著

  贵州省铜仁寨沙侗寨“侗家驿站”农家乐老板杨云菊,过去4口人挤在一间破烂木房里,常为吃饭发愁,夫妻俩只好常年在外打工。2011年,杨云菊下狠心自筹资金10多万元、贷款20多万元,开了一家农家乐,开业不到一年还清了20多万元贷款,还招收几名服务员就业,现在一年营业额达40余万元。

  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并不富裕的杨云菊放开胆子借款创业?这要从寨沙侗寨的乡村旅游开发说起。寨沙侗寨隶属江口县,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腹地,位于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太平河畔,交通便捷,区位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村寨依山傍水、古树参天,风雨桥、钟鼓楼、吊脚楼、萨殿等建筑独具特色,居住着78户304人,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80%,保存着悠久浓郁的传统习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贵州铜仁寨沙侗寨

  然而,过去村民们却守着“金山”受穷,抱着“金碗”挨饿,2010年全寨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日益火爆,铜仁市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大量游客慕名到梵净山旅游,借助热点景区吸引力,江口县抢抓国家旅游局定点帮扶的大好机遇,实施在“山上做吸引力、山下做生产力、乡村做支撑力”的发展战略,于2011年确定充分发挥寨沙侗寨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高起点进行乡村旅游扶贫试点,经过多年努力,成功打造出了乡村旅游“寨沙品牌”,带动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铜仁市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旅游“寨沙品牌”的打造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集合了政府主导、公司经营、协会管理、农户参与的系统工程。

  江口县在寨沙乡村旅游开发之初,就成立了寨沙乡村旅游开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资金、项目、政策上提供强力支撑。包括制定《寨沙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建立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机制和县直部门结对帮扶机制。先后整合扶贫开发、旅游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移民、“一事一议”等涉农资金和帮扶资金4000多万元。投入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资金200多万元,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撬动2000多万元贷款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开发,解决了贫困乡村旅游业发展资金不足、难以启动问题。

  寨沙侗寨组建了江口县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寨沙侗寨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宣传营销等。公司成立后,对农户进行了旅游知识、服务礼仪、经营管理、民俗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培训,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服务规范;组建了文艺演出队伍,策划推出《月上寨沙》大型侗族文化歌舞节目,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成立了乡村旅馆合作社,吸纳无力经营、不善经营的8家农户以旅馆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所得收入实行利益分成;加大了宣传营销,开设寨沙侗寨旅游网站,全方位展示寨沙侗寨风貌,为游客提供旅游指南、出行攻略、查询预订等一条龙服务。

  此外,寨沙侗寨还成立了寨沙农民旅游协会,负责处理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各项事务,处理好村民与政府、公司之间的关系。

  “寨沙品牌”在贵州乡村旅游扶贫中异军突起,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大量游客涌入也给寨沙侗寨的村民带来了创业的信心和热情。像“侗家驿站”农家乐老板杨云菊一样的创业者越来越多。

  2014年,全寨有62户248人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分别占全寨户数、人数的81%、80%。接待海内外游客68.5万人次,旅游收入744万元,比发展乡村旅游前增长30倍。平均每户收入12万元,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不足1000元增加到3万元,增长30倍;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80万元,有21户旅游收入逾20万元,占全寨总户数的33.8%。

  ●吉林光东村:生态民俗 融合一处

  近年来,吉林省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景点景区为依托,以乡村旅游为重点,促进农民就业,提高经济收入,集中力量解决贫困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支持重点景区和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涌现除了很多旅游扶贫的成功案例,和龙市光东村便是其中之一。

  光东村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典型的朝鲜族村,是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游客主要以往返长白山的旅游团为主,旅游项目主要包括农业观光、朝鲜族民俗风情体验、朝鲜族特色餐饮、农家乐等。

  据介绍,光东村在建设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过程中,村容村貌改造方面注重体现生态化、民俗化、园林化三大特色。现建有具有民族特色的围墙7000余米,在墙体上绘有展示朝鲜族民俗风情的壁画和各种宣传标语,并在墙体顶部安装了新型太阳能五彩球体灯,完全利用太阳能量照明。村屯道路两旁安装太阳能路灯178座,夜晚自动点亮,扮亮和美化了村屯环境。村内建有700平方米的综合休闲文化广场,设有休闲娱乐区和健身区。全村村屯面积18.54公顷,绿化面积5.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1%。村主干道路通畅,水泥路面硬化率达到100%,实现了绿化、净化和亮化。

  目前,已有85家旅行社将光东村纳入行程景点,并签订了合作协议。去年光东民俗村吸引近30万名游客,今年预计将达到50万人次。

  近三个月以来,国家、省、州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多次到光东村调研考察,在项目、资金等方面对光东村各项建设工作给予倾斜性支持,开成了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和龙市将按照《吉林·和龙光东民俗旅游村修建性详细规划》内容,依托光东村良好的田园风光、绿色有机产品资源、纯朴的民俗风情,打造以朝鲜族特色饮食文化为主线,包含参观展览、民俗体验、田园观光、精品民宿等多种旅游体验于一体的民俗度假村。主要建设入口服务区、民俗美食体验区、精品民宿区、农家生活区、生态餐饮体验区等五大功能区。

  据介绍,到2020年,吉林省将建立起乡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贫产业体系,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300个,其中包含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200个,力争带动16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福建赤溪:因地制宜 授人以渔

  “全国扶贫第一村”宁德市赤溪村,30年来坚持“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从原来的输送帮扶物资“输血”式扶贫,到依托旅游产业“造血”式扶贫,走出了一条“生态立村、旅游富村”的旅游扶贫路。

  赤溪村是磻溪镇下辖的一个畲族少数民族行政村,有畲族村民802人。现在的赤溪村,放眼望去,白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一排排村舍错落有致,新建的沿溪景观带精致幽美。然而,30年前,赤溪却是另一番景象:破烂不堪的茅草房、木瓦房散落在山旮旯里,村民们种粮没田,买盐没钱……

  20世纪80年代,赤溪的贫穷状况一经媒体报道,全国各地纷纷寄来钱、衣、粮票等扶贫物资,各级政府无偿提供树苗、果苗、鸡苗、羊种及各种庄稼种子,希望能帮助村民早日摆脱贫困。但由于当地自然条件过于恶劣,虽多方努力,几十万元物资投入,收效甚微,至1993年,赤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500元,仅比1984年增长300多元,扶贫之路步履维艰。

  社会送钱送物,也使赤溪不少村民滋长了“等、靠、要”的心理和期望,许多村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视野有限。当部分旅游公司进村开发旅游时,缺乏长远意识的村民漫天要价,造成了诸多障碍,赤溪因此错过了许多发展机会。

  扶贫开发,既要“输血”又要“造血”,既要“授人以鱼”又要“授人以渔”。根据实际情况,相关政府部门及时转变扶贫思路,在启动“造福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开始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经过努力引导,村民逐渐认识到“要钱要物,不如要项目、要发展。”

  福建赤溪漂流

  如今,“走旅游扶贫的路子”成了镇村两级政府部门和许多村民的共识,村民的观念也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村里制定了以促进旅游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

  从2005年开始,依托太姥山的辐射带动和九鲤溪良好的生态条件,赤溪村先后引进万博华、枫林园艺、耕乐源等旅游公司及专业合作组织,投入7800多万元进行旅游景点开发建设,致力发展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陆续开发了竹筏漂流、峡谷运动乐园、真人CS野战基地、露营野趣等旅游项目,挖掘乡村古道、杜家古堡、田园风光等乡村特色游。

  随着赤溪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旅游扶贫效果也迅速显现。目前,在当地旅游企业务工的赤溪村民越来越多,工资逐年增长,旺季时用工达600多人,淡季也有200多人,工资提高至每天130到150元,年人均工资3万多元。

  如今,赤溪村已有特产店36家、农家乐19家、住宿床位345个;赤溪村的600多亩耕地流转给旅游公司和专业合作社,村民每年每亩收取不少于500元的土地流转费的同时,还通过入股、务工等方式增收;村民养殖的蔬菜、鱼类、家禽等直接被游客消费,实现了附加值最大化。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赤溪人均从旅游相关产业获得可支配收入约517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4.3%,全村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近150户,占全村总户数的37%。

  为了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的精准扶贫力度,赤溪村还编制了旅游产业扶贫建设规划,进一步强化旅游与扶贫的紧密结合,更加明确以户为单位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细化分工,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和收入的增加。

  目前,赤溪村仍有73名相对贫困村民,大多因病致贫。对此,赤溪村实施一户一策,通过结对子、补助资金和土地入股等办法,使他们能参与淡水养殖和果蔬经营等,维持稳定收入。对失去劳力的孤寡老人、五保户,则由政府按每月488元的标准供养,6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以领取每月85元的养老保险,实现了扶贫与保障的有效衔接。

上一篇 南陵-繁昌-芜湖-江北集中区城...
下一篇 南京昨日空气质量半年来最差...

免责声明:火车网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