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70年,那些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是游客怀古伤今的胜地。可是德法边境线上,一条绵延400公里,由钢筋混凝土构建,装备当时最先进技术的防御战线——马奇诺防线,却鲜有人问津。
百里防线百里空 马奇诺防线,得名于当时的法国陆军部长安德烈马奇诺。普法战争惨败之后的法国,开始构思一条坚固的防御战线,以阻德国人的侵袭。一战之后,时任法国陆军部长的安德烈马奇诺将这一构想付诸实际。沿着德法边境线,花费时值50亿法郎,耗费10年时间,终于“赶”在二战爆发初期完成了这条约400公里极为坚固的防线。
原以为可以凭此拒敌千里、高枕无忧。英法联军躲在马奇诺防线之后,坐视波兰灭亡。没想到德军绕道比利时,从地形崎岖,不利于坦克开行的阿登高地突破,绕开了这条防线,从防线背后对盟军发起攻击,直至将盟军逼至敦刻尔克,更占领了法国首都巴黎。马奇诺防线因此也成了摆设,寄予其的一切幻想都破灭了。
战争中未得到充分利用,甚至被沦为“笑柄”的马奇诺防线,如今防线上的部分要塞工事改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法国阿尔萨斯大区与德国莱法州和巴符州接壤的三角地带上的舍南堡要塞便是其中之一。 舍南堡要塞并非热门旅游目的地,仅在5~9月期间每日开放,其余时段大多闭门谢客,要参观则需提前电话咨询预约。我们周末一起驱车前往,驶过莱茵河大桥,被导航引入的某边境小镇,房屋外观保持着传统德式木屋的式样,一些商店招牌却写着法语的店名,乍一看分不清是法是德,只有村口一块并不起眼的德法欧盟界碑,以及手机“欢迎来到法国”的短信提示,告诉我们已经踏入了法国地界。 舍南堡的不败传奇 搭乘升降电梯,将我们直接送达地下30米深处,如今虽然已换做现代化的电梯,但在内部仍可看到原始升降机的运作机械构造。深坑内,第一眼映入眼帘的便是幽深的坑道以及嵌入地面的铁轨,这里是防御工事的主体。挖掘这样的深坑,必须启用大型的挖掘设备,再依靠人力打通内部通道,然后浇筑大量混凝土和石料,使之坚固。 坑道内的生活是枯燥的,除了阅读墙上悬挂着的送抵前线的报纸之外,画漫画便成为一些士兵的娱乐爱好。迪斯尼卡通人物是非常受欢迎的绘画题材。在坑道内的一些壁角,留意这些画作,这是法国士兵浪漫的“杰作”。
法国人同中国人一样,总是被其他国家调侃“为吃而生”。居住在距离边境不远的我们,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时周末结伴一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莱茵河,到法国采购德国鲜有的食物材料,再在法国餐馆内饕餮一番,然后满足地满载而归。的确,法国人对美食的痴恋并不亚于我们中国人,即便在战争时期,一碗浓浓的鹅肝肉汤,酌上一杯芬香的葡萄美酒,便是最好的慰籍。 防线内开辟一整个工事区作为膳食料理厨房。庞大的食物储存空间,不仅提供品种繁多的饮食选择,而且能够确保即便在被包围之后,也有至少3个月以上的饮食供应。几口锅灶与烤箱,均为电气化,每日为士兵们烹调不同的可口美食。而军官们则有更好的享受,在私人的住所旁还设有私人的小厨房,美食美酒一应俱全。相比德军士兵饥一餐饱一餐,可谓是五星级的享受。
百年纠葛百年梦
百年纠葛百年梦 从舍南堡大门出来,我们由旁边幽静的小径穿过树林,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农田,衬托着远方小镇为背景。一座小山丘上,一些突起的地堡工事融入在田园风光之间,些许冰冷、些许苍凉。马奇诺防线的建造并非偶然,阿尔萨斯及洛林大区,德法为其争了数百年。无论如何,二战已结束70年,欧洲人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祥和。欧盟建立,乃至《申根协定》的签署,浅浅地抹去了地理与心理上的界痕。 如今的马奇诺防线依然静静地藏在密林之中,山丘上的地堡周围铺满了灿烂的鲜花,穿行于农田之间,若不加留心,往往会忽略到它的存在。来到乡间田野,漫山的葡萄种植园连成一片,这里是法国东部著名的阿尔萨斯葡萄酒之路的末端,另一头接壤的是德国莱法州葡萄酒之路的起点,温暖适宜的气候,使得这一带现在成为两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区。阳光灿烂的夏日,骑行在葡萄园间,是很多家庭的周末亲子游的首选。山腰间,依旧遗存着一些古堡。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一切化入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