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失信突然限牌
3月25日,浙江省杭州市政府宣布,杭州机动车于3月26日零时起正式限牌。然而,一份与当天发布会材料如出一辙的“新闻通稿”在限牌前夕便疯传网络,从而引发公众对政府消息被泄的质疑。
根据规定,自2014年3月26日零时起,在杭州实行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采取控制总量和“错峰限行”调整的双重措施。对杭州市行政区域内小客车实行增量配额指标管理,增量指标须通过摇号或竞价方式取得。
此前的限牌传闻已经让杭州车市几度升温。杭州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市汽车营销企业实现汽车类零售额124.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8%。仅汽车一项,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贡献就达到了5.4个百分点。
对于限牌这一公共政策而言,“半夜鸡叫”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模式。而从民众的反馈和客观效果来看,如此信息发布,教训要远远大于经验。杭州失信突然限牌得到的最突出教训是泄密,相关部门也表示将追查消息泄漏的原因。
抓泄密者确实是政府的应尽之责,小道信息传播干扰了信息发布的秩序,更容易造成公众的混乱和恐慌。即便仅仅是出于严肃保密纪律和信息发布流程管理的角度考虑,也有必要找到泄密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相关部门在公共信息的发布上也应该进行反思。
受到近日将开始限牌的传闻影响,24日上午,原本冷清的周一汽车市场十分热闹。“这回是动真格了,我们已经连夜把杭州周边城市的现车都调运过来了。”浙江万国长安福特4S店销售人员陈小姐说。
在杭州之前,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已经实行限牌,对汽车保有量进行总额控制。和广州、天津等城市一样,杭州失信突然限牌,令消费者有些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