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测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实现地震预测的基础是认识地震孕育的物理过程及在此过程中地壳岩石物理性质和力学状态的变化。下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关于地震预测的方法,在这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地震学预测的方法
一、前兆性地震活动:(1)地震活动增强与平静;(2)震群活动;(3)前震活动;(4)诱发地震;(5)地震窗;(6)地震震中迁移;(7)相关地震;(8)地震活动重复性。
二、地震空区和条带:(1)地震空区;(2)地震条带。
三、强震序列类型和判定:(1)地震序列的类型;(2)序列类型判定。
四、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应用:(1)N值(频度);(2)b值;(3)震情指数(A(b)值);(4)缺震;(5)应变释放(能量 释放);(6)地震集中度;(7)震群的U、K、ρ值;(8)地震活动熵;(9)地震活动度S;(10)AC(Cn)值;(11)分维数。
五、震源机制、介质参数的应用:(1)震源机制;(2)波速比;(3)振幅比As/Ap;(4)介质品质因子Q值;(5)尾波振 动持续时间比和尾波品质因子Qc值;(6)震源参数。
六、小震调制作用/响应比在短临预测中的作用:(1)小震调制比;(2)加卸载响应比。
七、震级、时间、地点预测的主要地震学方法的归纳:(1)空间图像方法;(2)时间进程方法;(3)地震序列方法; (4)地震相关方法;(5)震源及介质参数方法;(6)震兆合成方法。
八、震后趋势判定主要方法:(1)h值;(2)b值截距法;(3)“密集—平静”现象;(4)等待时间法;(5)应变释放曲 线。
地震预测的方法之一地质方法
是以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为基础,宏观地估计地点和强度的一个途径。可用这种方法在大面积上划分未来地震的危险地带,确定不同强度的危险地区。这种工作叫做地震区域划分。由于地质的时间尺度太大,地震的时间预测不能依靠这一方法。
地震预测的方法之二统计方法
是从地震发生的记录中去探索可能存在的统计规律,估计地震的危险性,求出发生某种强度的地震的概率。统计方法的可靠程度决定于资料的多寡。中国历史悠久,在有些地区,地震资料丰富,运用统计方法可以提供有意义的结果。
地震预测的方法之三前兆方法
是根据前兆现象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与强度的方法。地质方法的着眼点是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在比较大的空间、时间尺度内地震活动的变化。统计方法所指出的只是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地震活动的某种“平均”状态。若要明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地点、强度和时间,还是要靠地震的前兆。所以寻找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测的核心问题。
以上就是小编收集整理关于地震预测的方法。供大家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