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全国各地酷暑连连,多地气温突破42℃,可有些公共场所却被网民称为“冰窖”:酒店温度仅为22℃,公交车冷得像“幽灵车”,博物馆冰火两重天……
隔着一堵墙,外面在“烧烤”、里面似“冰窖”。如此现象,背后是赤裸裸的能源浪费。面对国务院相关文件要求,公共建筑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那些“冰窖”公共场所,为什么不稍稍升点温呢?
酒店称“参考国外”22℃寒气袭人
位于杭州湖墅南路的一家酒店,以“冷”著称。记者日前前往探访,刚进大堂就感觉一股寒气袭来。而工作人员全都一身正装裹得严严实实。用温度计实测:22℃,足足比26℃的规定低了4℃。
记者想了解该酒店为何不执行规定,接待人员表示要通过公关部联系工程部;而公关部的工作人员则表示,在与工程部的人联系之后给记者答复。
位于北京市西三环的一家酒店的二层会议室,温度只有24℃左右。一位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说,穿长袖保险(放心保),就算热了还可以挽起来。
浙江一家酒店的大堂经理表示,调低温度时为考虑顾客感受,大堂的温度会适当根据室外温度进行调整。“尽量保持大厅的凉爽。也不能完全为了节能而让大堂变很热,毕竟顾客的感受最重要。”
另一家酒店的工作人员说,大堂温度为24℃其实不算低,其他酒店可能还要低得多。“像我们酒店,来往的外宾比较多,还是要保持在一个让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国外酒店的温度都比较低。”
公交上车打哆嗦像进了“冰窖”
北京一名就职于证券公司的朱女士说,自己晚上下班要乘一趟公交电车回家,那辆车被同事戏称为“幽灵车”,因为一上车就直打哆嗦,乘客快要被冻成“僵尸”。记者日前专门挑一个晚上体验这趟公交车,发现车上空调开得很足,一进车厢就感觉毛孔竖了起来。记者用温度计实测,显示温度为25.4℃,但由于街面温度较高,出了一身汗的记者很快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还没坐两站,感觉快被冻僵了。
上海地铁10号线,也是出了名的“冰窖”地铁。记者体验时看到,很多女性乘客都是“有备而来”,一上车就从包里拿出长袖外衣披上。一位带着孩子的老年乘客告诉记者,有时候地铁空调温度过低,坐久了会明显感觉关节疼痛,孩子刚在外面出了汗,上地铁冻一下就会打喷嚏。
对此,上海地铁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地铁的空调温度是根据客流量最大值设定的,所以,早晚高峰期间空调效果不明显,随着客流量减少,“冷气”来袭就会比较“凶猛”。一些乘客感慨:“难怪地铁站的工作人员总是穿着长袖外套。”
经常乘坐北京公交“幽灵车”的朱女士认为,现在不少公交车的空调都是统一调度,应该改为由驾驶员操控温度更为合理,这样早晚高峰期间可以将温度定低一些,而乘客少的时候就应该稍微调高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