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年来,社会上对养老“双轨制”,即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养老制度,议论颇多,认为这样很不公平,应尽快并轨。“双轨制”是怎么形成的?该如何客观、全面看待不同群体的养老待遇差?养老金在“双轨”合一过程中会遭遇哪些现实难题?养老的双轨制未来将会如何来变化?
养老保险“并轨”正在顶层设计
对养老制度的“双轨制”进行“并轨”,这在民众之间,早已经是呼吁了很久的共识。此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大方向是明确的”的表态,让人欣慰。至少,这指明了我们改革的方向,指明了“双轨制”终将被“并轨”、养老制度将更加完善与公平的奋斗目标。
养老金并轨属于老问题,老谈资,一连串的“不能简单并轨”、“做好顶层设计”、“需要深思熟虑”等公关用语,并无新意:2012年12月,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同样是以“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作答,并没有对外释放出积极的改革信号,也没能给予外界期待更多的回应。
养老“双轨制”被认为是导致养老待遇不公的“罪魁祸首”。数据显示,我国公务员和一些事业单位员工不用个人缴纳养老保险,但是养老保险的替代率多年连续保持在100%左右,而企业员工的养老保险替代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国际警戒线——50%。显然,两极分化的养老金替代率主要“归功”于养老“双轨制”。
建立覆盖全民的、无差异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件紧迫而重大的改革任务。在这个进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打破现有的既得利益者的掣肘。
“双轨”合一面临三大难点
“不患寡而患不均”,随着时间推移,养老“双轨制”弊端越来越明显,它的不合理性、不合法性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养老金“双轨制”起因在于我国“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1993年,我国正式引入了养老保险制度,当时明确表示改革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补齐”的原则,不区分机关、事业和企业工作人员。但由于改革遇到较大阻力,最终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金没能纳入社保体系,而继续由财政负担,这就造成了养老金的“双轨制”。
难点一:已然巨大的现实差距填补难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高级固机经理许振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方面,经过连续八年的上涨,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721元,比2005年前的总体待遇水平翻了一番多。
难点二:群体间利益壁垒破除难
有代表认为,改革有可能影响原有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保障水平,会受到抵制,因此破除利益壁垒成为并轨的最大难点。全国人大代表、成都铁路局凯里工务段凯里线路车间机械化工区工长邰顺军说,把机关事业单位的待遇拉下去不太可能,触动既得利益,不现实。采用削峰填谷的办法填补我们企业职工的养老落差,更不太现实。
难点三:财政收支平衡难
代表们认为,改革的背后,还将存在财政不堪重负的问题。根据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欧美国家的经验,养老支出已使政府财政负担日益加重。而我国也逐渐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即便按照现有福利水平,也必须考虑到收支平衡这一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