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姓名:潘荣华
年龄:37岁
职务:肇庆客运段货车运用车间主任
微语录:用一颗热情、忠诚的心扎根最偏远、最需要的地方守卫安全。
广茂线上的春湾镇是粤西的一个偏僻小镇,肇庆客运段春湾货车运用车间就坐落在小镇以北3公里处,是该段唯一的一个异地车间,也是广铁集团与南宁铁路局货车运用的交接口,车间安全包保范围有春湾列检作业场、三眼桥行包整备作业场、初成电厂翻车机作业场、阳阳铁路技术交接作业场,安全包保区段东至江村站、东莞东、龙川北和深圳西,西至茂名站,北至洛湛线电白至马田圩区段,安全保证里程长达540多公里。同时还管理着两个异地班组和一个异地过轨点,最远的班组相距车间有200公里。
在这个地处偏僻、安全管理跨度大、人员分散、点多线长的异地车间里,有这么一个人,他中等身材、精神干练、平易近人,十八年来他始终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困苦,扎根在这最偏远的异地车间;他没有获得太多的个人荣誉,却带领车间连续实现了第22个安全年。今年6月份结束的集团车辆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中,在他的带领下,车间的选手一举夺得了3项团体第一,多项全能第一、单项第一的好成绩,奖项之多创下了该段历史之最。
他就是肇庆客运段春湾货车运用车间主任――潘荣华。
十八年来,他从见习生到记工员、技术员、车间副主任、主任,每一步都是自己努力结果的见证。十八年来,他用一腔热情,一心忠诚,默默地守卫着广茂线货车运用的安全。
让我们踏着十八年来他走过的道路,一起追寻、一起聆听他的动人故事。
在学习中提高水平
九五年毕业于株洲铁路机械学校铁道车辆专业的潘荣华,被分配到了当时三茂铁路肇庆车辆段春湾列检所当一名见习生,时间为一年。在学校毕竟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为了弥补现场知识的短板,他认真学习了货车运用检修规程、作业标准以及列检的各项规章制度、故障应急处置等业务知识。经过一年的见习,潘荣华经过考试,定职为货列检车辆钳工。同年,潘荣华被推荐参加了当时广铁集团公司的车辆职业技能竞赛,在竞赛中,他的业务技能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000年,潘荣华通过干部公开招聘,被聘任为当时春湾列检所的技术员。在担任车间技术员后,潘荣华对车辆业务知识渴求就更大了,多次参加货车的各类技术培训班,还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铁道车辆专业的专科学习。
通过不断地学习货车的新知识、新业务、新技术,潘荣华很快成了该段货车业务的佼佼者,被聘为车间主任。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了,但他并不吝惜自己的专业知识,而是悉数地教给职工。在车间里组织开展业务大学习、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在他的带领下,车间的学技练功的热情不断高涨,职工的业务技能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我是潘主任一手带出来,可以说是他的徒弟,如果不是他手把手的教我,我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现在已经是段技术科货车专职的陈兆银说起潘荣华竖起了大拇指。在2004年集团公司的货车技能竞赛活动中,检车员陈兆银得到了潘荣华的悉心指导,一举夺得了车列检查第一名的好成绩。2013年6月,在集团车辆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中,在他的带领下,车间的12名选手一举夺得了3项团体第一,多项全能第一、单项第一的好成绩,奖项之多创下了该段历史之最。
为了适应铁路货车发展的需要,他在段领导的指导下,组织人员建立健全、修订完善了《肇庆客运段货车检修车间作业指导书》、《肇庆客运段货车检修车间管理细则》、《“七字”法检查滚动轴承》等作业标准和规章制度。在车间推广应用货车无线试风监测装置,有效的规范了列检所的试风作业,为行车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创新管理留住人才
春湾货车运用车间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曾经被职工戏称为“鸟不拉屎”的地方,谁被分配到这里就有点被“下放”的感觉,加上90%以上的职工家都在肇庆或者阳春、茂名等地,很多职工都不安心在这里工作,有的青工甚至偷偷地在网上向地铁公司递交报名表,想方设法离开,造成职工工作热情不高,情绪波动较大。
“也难怪职工有这样的想法,车间地处偏僻,就是到街上一趟来回都不方便,近年来车间不断分配来大学生、转岗的青工,年轻人思想活跃,看到车间如此艰苦的环境,想离开是对的,我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潘荣华说。
为了留住人才,稳定职工队伍,潘荣华多次向段领导汇报车间的实际情况,和车间干部商量,制定了制度留人、情感留人和环境留人等一系列措施。
制度留人,通俗点说就是论资排辈。按照安全生产的实际需要,结合职工工作年限、个人表现、工作业绩,通过排名、群众监督等一系列措施,决定职工的去留或调离,用制度来管事,消除个别职工认为“有关系就能调走”的错误思想。
在情感留人上,潘荣华针对青工多,未婚男青年集中,社交圈子小的特点,通过段团委积极联系当地的医院、学校开展联谊活动,车间党支部也建立起QQ群等联系方式,为青工们搭建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爱好篮球、足球的潘荣华还定时组织青工们开展篮球赛、足球赛,通过开展活动,丰富了青工们的业余生活,也增进了车间干部和职工之间的感情。
在环境留人方面,该段近年来积极筹措资金对职工食堂、单身宿舍、值班室、厕所进行了改造,对作业场进行了地面硬底化,大大地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的环境。
“看到自己的工作环境一年比一年好,我就更安心在这里工作了。”2008年分配来的大学生吴海琳说。
制度的出台,措施的落实,环境的改变,让职工慢慢地感觉到了家的感觉。
2009年分来的大学生甘全平,刚到春湾时,看到工作环境与自己的梦想相距甚远,思想波动很大,一度情绪低迷,在找不到方向之余甚至想到了辞职。潘荣华了解到情况后,与甘全平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鼓励他安心干好工作,并安排同样是大学毕业、已经成长为车间技术员的刘胜昊对他“一对一”帮扶。刘胜昊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向甘全平以身说教,车间其他干部也经常和他进行心贴心的谈心交流,使甘全平很快从迷茫中走了出来。渐渐地他开始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在作业中发现多起重大故障,多次受到表扬,积极的情绪全然覆盖了先前的迷茫,现在他已成为一名工班长,车间的骨干。
学技练功激发热情
自2008年以来,春湾货车运用车间陆续分来了20多名大学生,为把他们培养成车间骨干、业务尖子、技术能手,潘荣华放弃了原来到班组跟师傅跟班学习的培训模式,采取了“封闭训练学习――班组跟班学习――封闭集训学习――独立上岗”的培训模式。培训期间,潘荣华指定车间干部全程指导,从单车检查、各种车辆的构造原理、车辆配件的名称、各种快速修项目和各类专业理论知识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强化培训和学习。对学习、培训成绩好的人员,推荐他们参加段、集团公司的货车职业技能竞赛,在竞赛中检验他们的学习、培训成果。大学生师飞超在2010年集团货车车辆钳工选拔赛中获得了全能第一名;刘胜昊、王克博在2011年集团公司车辆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中分别获得了个人全能第一、二名,个人理论第一、二名,同时获得了货车检车员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两人在2013年同时被聘为高级技师。2013年6月,在集团车辆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中,车间的12名选手一举夺得了3项团体第一,多项全能第一、单项第一的好成绩,奖项之多创下了该段历史之最。
为提高职工学业务、练技能的积极性,也为了便于职工学习交流,提高发现故障的能力,潘荣华想出了《典型故障图册》的点子,将一线职工发现的车辆故障进行收集,按月将发现的车辆故障打印、装订,形成具有特色的《典型故障图册》,在职工中进行推广、交流学习,让职工在待检之余进行观摩研究,总结车辆部件发生故障的规律、部位,面对面地交流发现故障的心得体会。还每月将职工发现的车辆故障张贴在车间的典型故障公示栏上,对车间职工当月发现的车辆故障进行排名。现在,每到月底车间典型故障公示栏的故障图片更新后,职工都会争先恐后地观看这个月发现了哪些典型故障,哪个班组发现故障排名第一,哪个职工奖励最多,大大地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
随着60、70吨货车的使用,对货车的检修要求有所提高,潘荣华为扭转个职工“无过就是功”的不进取的思想,同时培养更多的技术骨干,通过开展学技练功,提高职工队伍的业务技术水平;奖励落实标准化作业人员,提高故障发现率;每年对每一名职工发现的故障进行统计、排名,并进行评选表彰。2012年年底,车间对发现的故障进行统计,评选表彰了“王德明式检车员”周锋,“标准化检车员”史桂敏、陈中华,“优秀检车员”曹春宝、张广峰5人。
同时,为提高检车员发现故障的能力,潘荣华在车间里还开展了模拟故障处理,检验检车员发现故障的能力,对发现模拟故障的职工进行奖励,对未发现设置的模拟故障的职工进行考核,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使职工从“要我发现故障”向“我要发现故障”转变,提高了学技练功的热情。
十八年来,有过多少辛酸,流过多少汗水,吃过多少苦头,这些对潘荣华来说都已经成为过去。在新的征程里,他依然会用一颗热情、忠诚的心守卫着广茂线上每一趟货车运用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