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研究部署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会上,***总理动情“两谢”220万铁路职工。(7月24日消息)
“两谢”是总理对220万铁路职工在改革过程中,为确保安全、确保稳定、确保发展所付出努力的肯定。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务院于当晚公布了“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函。由此,中国铁路系统掀开了改革的大幕,经过4个多月的实施,改革已初见成效。
实现了最重要的“政企分开”。铁总作为一个“运动员”直面客货运市场的竞争,没有了“裁判员”的身份,会有一时的“阵痛”,但“阵痛”过后将是整个铁路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现在铁总正往这个方向前行。
市场经济意识已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自6月15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铁路货运组织改革,便是最好的体现;“简化受理、随到随办、规范收费、热情服务”的“四句话”承诺,“实货制”、“一口价”、“门到门”等服务得到了市场和货主的普遍认可。
公益性得到了传承和发扬。票价并未因改革而如公众所担心的那般大幅上涨,反而是给我们带来高铁打折的意外惊喜;灾难面前,铁路的“抢”字头救灾专列总是“一路绿灯”,带给灾区群众生命的希望;“插秧专列”、“高考专列”虽然年年亏损,但依旧坚持开行;针对学生、残疾人等的票价优惠政策依旧,而且在暑期还将学生票的预售期大幅延长至30天,尽显关爱之情。
铁路建设硕果累累。4月8日昆蒙铁路正式通车极大方便云南南部地区人员出行,强化昆明、玉溪和蒙自等城市经济联系,拉动滇南经济旅游文化发展。7月1日宁杭甬高铁正式通车,进一步改善沿线旅客出行条件,增加铁路运输能力,也标志着“长三角”地区络初步形成,成为全国铁路版图上重要的枢纽。
在重大的体制改革过程中,安全和稳定往往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20万的铁路职工以他们的责任和担当,确保安全、维护稳定,推动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的表现值得总理感谢与肯定。
“两谢”更是总理借中西部贫困地区百姓的心声,表达对铁路发展的期望。期望铁路成为中西部地区脱贫致富,推进城镇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的“火车头”。这背后折射了什么?
首先是确保铁路投资“力度”不能减。要致富,先修路,铁路是重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百姓翘首以盼铁路修到家门口,翘首以待高铁把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接入全国快速铁路网。要加快中西部地区铁路的发展,投资的“力度”不能减,不能被2.6万亿的债务束缚住手脚,负债的背后是铁路特别是高铁的建设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实现同城效应、形成走廊经济带、推动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若因负债束缚住投资的手脚,虽然负债率会控制住,但沿线经济的发展也将被束缚了,这个不是百姓所愿意看到的。
其次是促进铁路投资“角度”要改变。国家对铁路建设的支持没有变,但总理的讲话也明确地表示了支持的方向和重点是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建设。东部沿海地区的铁路建设在近几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中西部的铁路建设相对还比较滞后,改变铁路建设投资的“角度”,调结构,促平衡,是和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相呼应的,目的是要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到“发展红利”。
再次是确保融资渠道“宽度”应增加。总理强调,加快推进铁路投融资改革,引入社会资本进入,是体制改革的必然。7月23日国家发改委下发批复文件,同意铁总2013年分期发行中国铁路建设债券1500亿元,西安至成都、成都至兰州等多条高铁将得到资金支持,这有利于铁总保持较低的融资成本以及顺畅的融资渠道。同时,国家还规定,支线铁路、城际铁路、资源开发性铁路所有权、经营权率先向社会资本开放。这个融资渠道的拓宽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先从支线、城际等铁路开始,逐步向干线铁路过渡;让社会资本和铁路之间先来一个“亲密接触”,互相磨合了解了以后,再开始真正的“谈婚论嫁”,这样社会资本和铁路的“婚姻”才能和谐长久。
总理对220万铁路职工的“两谢”,是对铁路人的关心与肯定,更是对铁路未来发展的期望与要求。期待铁路人能将此转化为促进西部铁路更好更快发展的内在动力,肩负起经济社会发展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坚决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作者系评论员张伟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