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火车网 > 资讯频道 > 旅游专题 > 三坊七巷内的著名景点

三坊七巷内的著名景点

来源: 火车网 时间:2013-07-25 23:58:28 火车票预订

  三坊七巷内的著名景点

  林觉民、冰心故居:居位于南后街北口西侧与杨桥巷交汇处,杨桥路17号,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辟《林觉民生平史迹》展和《冰心与福州》展。该故居原系林觉民祖辈七房人家聚居处。林觉民广州起义殉难后,林家避祸迁离,房屋让售予冰心祖父谢銮恩。谢家一直住至20世纪50年代。冰心十一二岁时曾居此。

  该故居为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四面风火墙。前门临后街,门头房曾作为“万升桶石店”。主体建筑三进,占地面积694平方米,大门改在杨桥路。原冰心与父母住在二进左厢房,祖父住在右厢房,前为书房,后为卧室。正座南侧隔墙外,自东起为紫藤书屋,与正厅前廊相通。墙外西南角又有一小院。院中小屋双间,一厅一房,是当年林觉民夫妇的居室,南面小天井,花台上植有腊梅树。这正是林觉民《与妻书》中描写的情景:“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你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名人故居之一——林觉民,冰心故居

  游人永不会太多,尽可以不紧不慢的节奏去感受这里

  俯瞰这群坊巷,不禁遥想这些老建筑的前世今生

  看门匾,幼儿园有100多年历史了,从里面依旧传出来一阵阵脆生生的童声

  二梅书屋:该故居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建省民俗博物馆。位于郎官巷西段南侧25号,系清道光六年丙戌进士林星章宅院,因院内种植两树梅花而得名。始建于明末,清道光、同治间及民国时期几次大修。坐南朝北,前后、左右共五进,占地面积2434平方米,自郎官巷通达塔巷。

  大院朝街六扇大门,一进厅堂正间用彩金插屏门隔成前后厅。大厅高敞,可搭七层桌;两侧厢房窗棂用木格纹编缀成各种纹饰,门扇、窗扇、壁板等全用楠木制成。二进建筑与首进大略相同。各进之间以围墙相隔,过道露天处均设覆龟亭遮雨。主座东墙外即是“二梅书屋”,屋前有两株梅花,自成院落。二梅书屋的东侧有灰塑雪洞,曰“七星洞”。三进为花厅,所有门、窗、壁、板皆用楠木制成。门窗都是双层漏花,冬夹窗纸,夏蒙窗纱;壁板、门扇上部堵板都有漆画的树木花鸟和戏剧故事。厅前小花园中建两座古亭,其中一座是六角半边亭,并有一株百余年的荔枝树和一株棕树。中国科学院院士林惠民曾住此院。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曾居住的郎官巷

  严复故居:该故居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郎官巷西段北侧20号,坐北朝南,主座与花厅两座毗连,占地面积609平方米。主座清式规制,门内三面走廊,前设有插屏门。大厅面阔三间,正间分前后厅,左右边间为前后厢房。主座前廊西有小门通花厅。花厅前后走廊、栏杆均仿西方建筑纹饰。

  故居是当时福建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为严复购置的。严复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这里,直至1921年病逝。尽管严复于此的居住时间不长,但仍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严复孙女严停云,笔名华严,是当代台湾著名女作家,她出生、成长在郎官巷。她在《吾祖严复》、《郎官巷里的童年》等散文中,曾娓娓动听地讲述她的郎官巷故居和她外婆的杨桥巷“台湾林”宅院。

  严复,曾名传初、体乾、宗光,字又陵、几道,晚号瘉壄老人,侯官县阳岐村人,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思想家。生平译著汇刊为《严译名著丛刊》,另有《严几道文钞》、《瘉壄堂诗集》等行世。

  衣锦坊,最富盛名的即是福州市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水榭戏台:该故居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州地方戏剧演艺场。位于衣锦坊东口北侧4号,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原是郑姓住宅;清道光年间为孙翼谋家族所有,以后长期都有孙氏子孙居住。经过多次重修,成为三座毗连、全坊最大的宅院。

  从西而东,第一座为主座大院,第二座为别院,第三座为花厅园林。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皆用穿斗式木构架,总占地面积2675平方米。主座大院临街六扇大门,进石框大门,三面环廊,中有天井,均铺以平整条石。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第二进明三暗五格局。每进东侧都有小门通第二座别院,别院由书斋、佛堂、厨房、饭厅、库房等组成,再往东,又有小门通第三座花厅园林。

  花厅的最大特色是建有水榭戏台,是福州市仅存的水榭戏台,它是府内喜庆宴会的重要场所。水池面积60平方米,池底涌泉,长年不涸,池内养有金鱼、鲫鱼、龟鳖等水族。建在池上的水榭戏台,坐南朝北,系单层平台;内顶上方形藻井,中刻团鹤,周饰蝙蝠,象征福寿双全。戏台三面临水,中隔天井,面对楼阁,拾音良好。戏台呈方形,面积30平方米。池旁石栏板,浮雕花卉;池东西两侧为假山、雪洞。戏台正对面建双层楼阁,可供聚会、看戏或登高望远。墙头、檐下、屋脊灰塑花边纹饰等皆精工细作,造型独特,别具一格,至今保护完好。

  小黄楼 :该故居位于黄巷中段北侧36号,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中国涉台楹联博物馆,存放有乾隆十六年进士刘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北洋军阀首领冯国璋等人的楹联、牌匾百余块。

  史载东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中原黄氏入闽聚居此巷,黄巷因此而得名。唐进士、崇文阁校书郎黄璞居此,建楼阁曰黄楼;清雍正年间至乾隆前期为林枝春所居;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归梁上治、梁上国兄弟,后传梁章钜;后其女梁环姿、女婿赵新居之。

  花厅为双层楼阁,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梁架上描龙绘凤,楹门窗户都用楠木,做工讲究,雕刻精巧。楼上走廊两侧对向出挑露台,通连假山。楼两侧靠墙是糯米与三合土制成的雪洞,至今保护完好。楼前天井,对面太湖石垒成的假山,小巧鱼池,拱形小石桥跨越其上,桥栏板上刻“知鱼乐处”四字,水清见底,群鱼游弋。东侧一座半边凉亭,垂柱上刻有松鼠、燕雀、蜻蜓、谷穗、玉米等,亭周12个悬钟,各尽其致。庭内修竹数行,花木扶苏,环境清幽,格调高雅,具有江南园林的特色。整座花园四周围墙,自成院落,园内有一株珍贵的古芒果。

  林聪彝民居 :位于宫巷北侧24号,福建省文史研究馆、中国新闻总社、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曾设于此。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州漆艺博物馆,展示具有“福州三宝”之一美名的脱胎漆器,以及由脱胎漆器工艺发展而成的漆画,展品逾千件。该故居始建于明代,清顺治二年,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帝位时,在此设大理寺衙门。道光间,为林则徐次子林聪彝所购置。他晚年居此,直至病终。故居气魄恢宏,庭院深深,活动空间宽广,在福州古民居中并不多见,至今原布局基本保留完好。

  故居坐北朝南,毗邻三座,占地面积3056平方米。临街设6扇大门,木构架,斗拱、雀替、悬钟等雕刻精致,墙檐下有精美的灰塑雕像;主座四进,第一进南面照墙上堆塑獬豸,为明代大理寺衙门的标志。各进之间隔以高墙,过道设覆龟亭遮雨,每进东边都有小门通东墙外花厅、园林。园林宽广,分布榕树、竹林、花坛、鱼池、拱桥,景色宜人,其中小叶榕尤为珍贵。园西北建后花厅,木构,梁柱硕大,做工细腻,檐下悬钟雕刻佛手等柱头,精巧雅致。故居整体建筑高敞气派,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王麒故居:民国初李厚基新编陆军第十一混成旅旅长王麒住宅位于塔巷西段北侧28、30号,该故居前身是汀州会馆,于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挂牌保护。

  该故居始建于清初,乾隆、嘉庆年间及民国时期均有修葺,宅院贯穿塔巷和郎官巷。故居四面围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225平方米。主座是典型的福州古民居结构,前后三进,临街六扇大门。首进建筑三面环廊,廊下大天井均用大条石铺砌。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两厢隔扇、门扇、窗棂全用楠木。一进与二进间有覆龟亭相连。二进厅堂陈设与一进大致相同,墙头上灰塑人物花鸟装饰,保存完好。主座东侧为花厅,石门框内设卷书形关合窗的宁波门,前天井上使用玻璃天窗,既利采光又可防雨;后天井内方寸见天地,鱼池、假山、雪洞、阳台一应俱全。尤其园林内假山、花木布置精巧,形象的假山和灰塑构造的一尊尊佛像,如弥勒、观音等惟妙惟肖。民国初,严复晚年回榕时,曾一度寓居在这里花厅。

  郭柏荫故居 :该故居位于黄巷东段北侧4号,俗称“五子登科”宅第。保留完整,明、清两代建筑风格并存,是福州典型的民居建筑。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末,原系衙门;清道光十二年进士郭柏荫显贵后购置重修。其父郭阶三,生五子,皆登科第,因此宅前悬“五子登科”牌匾。建筑面积2130平方米,主座建筑前后三进,坐北朝南,四周围墙。规模宏大,门面壮观,东西间距二十余米。第一进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扛梁减柱造木构架,前廊宽敞,厅中28根大木柱,用材硕大,青石柱础,古朴雄伟。二进结构与一进相同,过后天井,为五间排双层书房。东墙外为花厅园林,庭院内有造型别致的假山、水清见底的鱼池、小巧玲珑的花亭,以及错落有致的树木,颇具江南园林的韵味,中有一株珍贵的古羊婆树。

  鄢家花厅 :该故居位于安民巷南侧47、48号,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桢楠文化艺术博物馆,馆内陈列由金丝楠古沉木制作的系列家具。建于清乾隆年间,原系“鄢氏太澄公宗祠”,各地到省鄢氏族亲多住此。民国时期归侨商邹克明,曾两次重修。

  故居坐南朝北,四面围墙,占地面积1425平方米。大门内的大天井,连接三面回廊,正面大厅堂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厅上28根木柱和铺地石板的用材都特大。厅廊部分垂柱虽残缺,但从两个悬钟可以看出原来构件的图案丰富、做工精细。

  主座厅前廊有小门通西院花厅,一进大花厅是精华所在。客厅房间全用楠木,精雕落地门,尤显富丽堂皇。房前有小厅,缀以配着花窗的隔扇,厅前轩廊卷棚饰顶,悬钟、雀替刻有花果,造型独特。轩廊前一对大柱础用青石打制,四向刻蝙蝠。廊下条石天井平整,西墙设有两层石制的几案式花架,专供摆设花盆。天井西侧栽一株百龄的洋桃树,恰似一个大型盆景。东墙角一座木构半边亭,小巧玲珑,三个小型花篮式悬钟,花纹细腻。

  刘家大院:位于光禄坊中段北侧28、30、32、34号,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刘家大院是龙山“电光刘”刘氏家族的产业,是当时福州城内的豪宅之一。自西而东四座并列:东从道南祠,西至早题巷,南临光禄坊大街,北靠大光里,总面积4532平方米,为福州市区规模最大的单姓宅院。坐南朝北,规模庞大,布局工整,工艺精美,保存完整。刘家大院的建筑尺度和用材也很惊人:前后檐下的廊檐石又长又宽,梁柱等结构构件硕大,天井里的石勒脚很多都是用整块的大青石砌筑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刘家大院作为福州民居的特色,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灵动通透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稳重和大气,展示了刘家的富足和气派。

  谢家祠 :吉庇巷北侧60号系谢氏家祠。建于明代,清至民国多次修建。1958年因扩路又有改建,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建状元府艺术馆。

  该故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25平方米。前后四进,前为浅面厅,进青石框大门为主座。大门框精制,楣上一对青石门簪,明代规制,全市少有。主体建筑用材硕大,三面环廊,当中天井,全用条石铺砌;墙檐下灰塑“八仙过海”、“双狮戏球”等图饰;花厅小巧玲珑,古为书斋。后墙与宫巷相邻。

  祠内发现两面“武魁”牌匾。清末林觉民等曾在此创办阅报所,开启民智。五四运动期间,省城进步青年在此成立福建学生联合会,组织开展青年运动。统治时期,闽侯县党部和《闽侯日报》社均设此。1930年12月11日,为纪念广州暴动三周年,中共福州市党团组织发动示威游行至此,福州互济会领导、共产党员李光被捕,经营救无效,牺牲。黄展云创办“营前模范村”时,也以此作为城内办公地点。

  刘齐衔故居 :刘齐衔故居位于宫巷北侧14、16、18、20号,福州市人民政府于1992年挂牌保护,现作为博艺堂,分为古陶瓷馆和雅乐馆两部分,陈列西周到晚清的陶瓷展品,以及古今中外的乐器百余件件。

  该故居为清代建筑,四座毗邻,总建筑面积4141平方米。坐北朝南,主座三进,正门偏东,石门框上施单坡顶门罩。首进正厅面阔三间,中正厅,左右厢房,以插屏隔为前后厅,门扇、窗棂皆用楠木制成。进与进之间施覆龟亭。花厅内有假山、鱼池和阁楼,池内有泉。

  寿山石雕刻艺术馆:南后街寿山石雕刻艺术馆是由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办和福州雕刻总厂共同打造,福州的两大文化名片——寿山石文化和三坊七巷文化在此融合,展馆面积占地800平方米,展示了半个世纪以来福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雕刻的艺术精品近140件,一些作品还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银、铜奖。展品中包括林清卿、林亨云、冯久和、郭懋介、王祖光、林元康、林飞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力作。获奖级别最高的作品是林亨云创作的《海底世界》,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寿山石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经过1500年的采掘,寿山石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由于寿山石“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于作雕刻的材料。元代寿山石名冠“印石三宝”之首,登上文化大雅之堂,加上明、清帝王将相的百般青睐,从而形成寿山石雕刻艺术从萌芽到发展到鼎盛的一脉独特的民间工艺文化史,如今,寿山石也已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重要的桥梁之一。

  光禄吟台

  光禄吟台:光禄吟台位于光禄坊,这里曾是古时文人墨客吟诗作画、切磋文才的场所,也是林则徐和他父亲经常放鹤所在地。此处不仅汇集了亭、台、池、桥、石、花、木,而且还保留了宋代至民国时期十余段摩崖题刻。“光禄吟台”又名玉尺山,为乌山的支脉。在福州民谚中有一个说法:“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闽山是“三山藏”之一的一座小小的山,但山上却有“石平如尺”,为一大奇观。在唐代时,这里曾经有一座寺庙叫闽山保福寺,宋代时更名为法祥院,北宋熙宁间光禄卿程师孟任福州太守,他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桥,救济灾民,在民间口碑非常好,程师孟在闲暇时经常游法祥寺,特别喜欢登石远望,吟诗作赋,寺僧便给它起名为“光禄吟台”,并请程师孟题写了这四字篆书,字径有一米左右。明万历年间举人林有台、明崇祯年间提学许豸、康熙年间提督何傅、嘉庆年间总兵何勉、知府齐鲲、咸丰年间著名翻译大师林纾、道光年间著名学者郭柏苍都先后住在这里。

  南后街旁的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禁毒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是福州主要的4A旅游景点之一。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伟大的中华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高尚情操,时刻激励着我们。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筹建于1961年,1982年对外开放。包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文忠公祠”和“林则徐史绩展”两大部分,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是全国林则徐文物收藏中心、林则徐精神展示中心、林则徐资料研究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林则徐专题纪念馆。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是林则徐的后裔及乡贤为了纪念林则徐,在获得朝廷恩准后修建的专祠。林文忠公祠包括:牌楼门、仪门、御碑亭、树德堂、花厅、云左阁和园林等,是一座具有晚清福州风格的古典园林式祠堂建筑。“林则徐史绩展”包括:矢志报国的闽都赤子;清正务实的社稷名臣;放眼世界的左海伟人;举世共仰的禁毒先驱;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等五大部分。

上一篇 呼铁局开始出售暑运学生返程车票...
下一篇 太铁原平车务段全面加强汛期货运安全

免责声明:火车网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