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铁客流量一再创出新的纪录,地铁商机理应得到同步放大。比较尴尬的是,尽管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商家入驻,地铁便利店一直徘徊在亏损的边缘。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北京地铁日均客流突破1000万将成常态,上海地铁和广州地铁的这一数字也在500万到700万之间。尚没有哪种场所能有如此庞大的人口聚集效应,自然引来无数商家的角逐。 早在2003年,零售商7-eleven就和广州地铁公司合作,在各个分站设立便利店。同样,2010年成都地铁一号线12个便利店红旗布局了6家,苏州地铁便利店则被喜士多和全家瓜分,杭州地铁开通前全家在杭州地铁出口附近小区新开店4家。 便利店商家对于地铁的热衷并非个案,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地铁便利店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例如,日本东京每个地铁站台的销售亭,购买报纸、饮料等快速应急商品成为习惯;巴黎地铁站设有商业点800余家,包含便利店、书店、花店等多种店铺。 然而,与国外便利店蒸蒸日上对比鲜明,我国各大城市地铁便利店几乎成了鸡肋,租了亏损,撤了又可惜。 继去年接连关闭江湾桥脚、执信南路等多处店铺后,7-eleven日前又关闭了广州地铁五号线珠江新城站、潭村站的便利店。2010年红旗连锁以每天950元高价拿下成都地铁1号线6个便利店商铺的两年经营权,合同期将满,上述便利店全线撤出。 根据笔者观察,地铁便利店发展困难直接原因是售价过高,反观地面私人便利店、面包店则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例如,一瓶普通矿泉水地面售价与市场价持平,而地铁便利店却要高出0.5到1元,乘客大可以进出地铁的时候顺便在地面购买。 地铁便利店产品价格高并非没有原因,除了占据优势的地理位置之外,也是其居高不下的租金决定的。据悉,北上广三大城市地铁商业租金均在25元/天/平方米以上,这比地面便利店的租金平均高出3-5倍左右,并以每年5%以上的速度上涨。 通常情况来讲,高租金必然有高转化率,地铁便利店显然是个例外。笔者认为,原因无外乎是便利店经营不力,或者地铁商业价值被高估。目前我国几乎全线地铁便利店经营困难,如果说都是经营不力显然难以成立,只能说地铁便利店的商业价值已被高估了。 这种结论并不只是靠推理得出的,而是有具体的事实做支撑。笔者观察发现,我国地铁整体规划中明显缺乏对于商业区的设计,尤其是商铺规划并没有与人流动线结合在一起,这导致大部分地铁便利店位置尴尬,不是客流行进的必经之路。 想来也是,每天数百万的客流量,全力疏通尚且应接不暇,怎么可能在客流上布局便利店。大家都在往地铁上赶,前面却围一堆人等着便利店找零钱,恐怕着急的不仅是后而的乘客,地铁公司估计要更着急。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地铁虽然每天聚集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人流,并不能很好的留住他们到便利店去消费。举个例子,地铁客流绝大部分集中在上下班高峰期间,乘客赶着上班或者赶着回家还来不及,一般是没有时间去消费的。 当然,这主要还是因为地铁便利店作为单一商业,无论与影院、商城等形成完善的商业圈,从而起到聚集客流的协同作用。试想,同样是在下班高峰期间,乘客可以在地铁商业圈逛街、娱乐,还能错开下班高峰,自然是何乐而不为。 笔者认为,由于地铁交通工具的属性决定的其在客流上黏性较低,而地铁商业圈的规划和建设不尽完善又使得便利店在吸引客流上孤掌难鸣,各个城市地铁便利店成了鸡肋也就不足为怪了。【火车票网上预订就上:pay.huigongj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