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烟,也没有刺鼻的气味,这就是在沥青路面摊铺现场。与以往不同的是,沥青不再热拌,而是采取温拌技术;将老路路面沥青混合砂石、水泥、加工成路基材料全部利用,并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等填筑路基或修筑路面结构层……近年来,山东交通节能环保技术让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迎来“低碳新生活”,也为美丽山东增添了“绿”意。
近年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山东交通运输领域,落实到建设、运输、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通过顶层设计、专项行动、创新实践,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逐渐步入长效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全国率先建立考核制度
近年来,山东交通运输部门通过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序开展。2009年,省交通运输厅完成了交通运输部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检查考核试点工作,制定了《山东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在全国交通运输行业率先建立了节能减排考核制度。
经过两年实践,2011年,省交通运输厅对《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正式印发了《山东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考核办法及实施细则》,进一步强化了过程控制环节、扩大了考核范围,实现了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全面考核。2012年,为及时掌握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省交通运输厅又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月度调度制度,重点调度LNG工作进展情况。目前,已初步建立全省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并连续三年进行考核。
唯一编制高速路服务区LNG加气站规划省份
交通运输部门是耗能大户,交通行业的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7%到8%,换算成标准煤是一亿七千万吨,其中,道路运输消耗量占交通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油料消耗占据主要部分,为此,山东交通运输系统近年来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和低碳专项活动。
在推进天然气运输工具应用的同时,山东还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LNG加气站建设,让运输车辆“喝油变烧气”成为现实。
根据《LNG推广应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山东计划到“十二五”末,在山东境内的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沿海港口、内河航运服务区、长途(公交)客运交通枢纽站基本建成布局合理、间距适宜、管理有序、运营安全的加气站网络;全省将拥有LNG加气站超过260座,LNG汽车近6万辆。目前,全省共有加气站151座(其中在建30座),其中CNG加气站92座,LNG加气站48座,双功能加气站11座。
一项技术年可节约燃料费120万
烟台港在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中,采用的“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RTG)调速与势能回收节能技术”,可实现年节约燃料费120万元左右,被评为“山东省优秀节能成果”。
像烟台港这样,以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的,在山东交通运输系统并不少见。菏泽公路局采用沥青路面海母冷再生和沥青温拌混合料技术,在所有公路工程扩建及大中修项目中充分利用原有工程材料,把老路路面沥青混合砂石、水泥,加工成路基材料全部利用,降低了建设成本,零排放建筑垃圾,保护了生态环境。
截至目前,在交通运输部五批100个节能减排示范项目中,山东共有12个,位居全国前列。一些交通运输企业也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如港口“油改电”、船舶利用岸电、绿色照明、充分利用太阳能等。
另外,山东交通运输系统在做好节能的同时,也积极推进减排工作。目前,山东对所有营运黄标车辆不予办理过户手续,确保2005年前进入市场现在仍作为营运车辆的黄标车,2015年前全部退出营运市场。同时,严把入口,对新增营运车辆没有环保检验标志的,不予办理相关营运手续,稳妥推进营运黄标车的淘汰;港航和公路系统在交通设施施工及运营粉尘防治方面,积极打造绿色、节能环保的环境。山东港航企业积极建设挡风抑尘网、绿化防尘林带,对煤炭、灰渣、砂石等散状物料堆场及道路、场地实施硬化绿化,物料装卸过程采取封闭作业,进出车辆采取密闭运输措施;公路部门则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土方、渣土和施工垃圾全部采用密闭式车辆运输或采取覆盖措施,施工现场裸露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渣土、砂堆、灰堆,全部采取覆盖、固化、绿化、定时洒水等有效措施控制扬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