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县气象局观测员到市气象局预报员,再到省气象局为农服务工作者,她用三十年的时间,达成了自己为农服务的理想,同时也诠释了一名农业气象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陈晓艺,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生态与农业气象研究室副主任,主攻农业气象研究,是安徽农气科研队伍中的重要一员。多年来,她在农业气象业务、科研、服务等领域辛勤耕耘,给年轻科研人员做出了榜样,为粮食丰收献出了力量。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陈晓艺连续两年被评为安徽省气象局“优秀共产党员”,并获“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先进个人”称号。
苦练技能为“三农”
上个世纪80年代,中专毕业的陈晓艺成为一名普通的气象观测员,开始了三十年的“气象”人生。
早年的基层观测工作让陈晓艺深刻了解到,农民全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这种生产生活方式,触动了她为农服务的决心。
她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通过自学、深造等方式,先后完成大专、本科的课程,获得相应学历证书。在不间断的学习过程中,陈晓艺取得高级工程师职称。
她的工作也得到了充分肯定。连续三年获全省气象系统“最佳报表抄录员”称号,连续获得四个“百班无错情”,连续两年获全省气象系统“最佳地面观测员”称号,获“安徽省新长征突击手”“最佳预报员”称号。在近三年的年度考核中,均被评为优秀,并在2011年获省直机关“三八红旗手”称号。
不同岗位的历练给陈晓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开展“三农”气象服务奠定了基础。在每年从小麦播种到成熟期间,除了常规的气象预报,在小麦生长关键期、灾害天气发生前后,她还编写专题服务材料,及时引导农事活动开展。
科技创新保丰收
安徽是粮食主产省,同时又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农业气象服务任务重、难度大。
从2008年秋到2009年冬,江淮大地经历了罕见的秋冬连旱和低温冻害,小麦产区受灾情况严重。冒着严寒,陈晓艺和同事带着仪器深入灾区调查取样、测量土壤墒情,掌握第一手灾情、农情资料,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做好灾害跟踪农业气象服务,准确分析评估了作物受灾情况。
作为农业气象专家,陈晓艺参加了安徽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安徽省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定量监测评估与防御对策研究”等。近年来,陈晓艺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科技部、中国气象局、省科技厅、省气象局等二十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参与了三项国家科技部的行业专项研究,并荣获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她参与研究并建立的冬小麦干旱预测模型应用于实践中,取得了极好的反响。作物产量预报模型、作物发育期预报模型等陆续投入业务应用。她的论文《安徽省冬小麦渍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研究》获得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贴心服务暖民心
陈晓艺所在的生态与农业气象研究室承担着主要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每年编写的服务材料达500期左右。为了及时、准确地提供农气服务,她常常加班加点,编写、审核服务材料。即使有繁重的工作,陈晓艺仍然坚持参加灾情调研。
2007年夏天沿淮淮北发生特大洪涝灾害,2009年初春沿江江南持续阴雨寡照,2010年初夏沿江西部发生特大暴雨,2010年到2011年沿淮淮北发生特大旱灾……每当灾害发生后,都能在田间地头找到陈晓艺的身影,走访农家、查看苗情,帮助农民减少损失,最后完成灾害评估报告,为科技研发积累了珍贵的原始资料。
据统计,近几年陈晓艺主笔完成的小麦、一季稻产量趋势、定量预报与实况基本相符,精确度高达98%以上。省农委将她完成的作物产量预测结果作为对全省产量预测的主要依据之一。
“要把农业气象知识传达给每个农民,这样我的工作才有意义。”陈晓艺总是乐于接受媒体采访,常常通过网络和农民互动,为他们答疑解惑。在她看来,唯有农民对农业气象知识学以致用,才能保江淮粮仓安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