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梅雨湿江蓠,此处烟香是此时”。江南的梅雨季节总是那么令人神往,撑一把油纸伞走在老街小巷,连溅起的水花都富有艺术感,就像跳动的乐符。依据东亚大气环流形势的调整分析和暴雨过程的开始,上海市和浙江省两地几乎同时宣布6月7日入梅,由此拉开了今年梅雨主题的序幕。随后,安徽、江苏、湖北等省也先后步入梅雨期。6月26日,由于长江中下游持续出现的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中国气象局于8时40分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那么,到底什么是梅雨?为什么不同地区入梅时间会不同?为何今年入梅伊始,就暴雨连连呢?
印度季风偏强致长江流域暴雨
前段时间长江中下游持续高温,现在却急转为梅雨,暴雨不断。天气形势陡变,让网友大呼看不懂。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首席专家周兵告诉记者,这种现象总体来说是正常的。我国东部是显著的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变率很大。6月中旬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入梅的时间,前期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北和大陆高压的影响,出现了阶段性的高温;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向北推进及其加强,在6月23日,湖北、江苏等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期。
长江中下游在我国梅雨季节,出现多次暴雨强降水过程,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1885年以来的梅雨记载中,诸如1896年、1911年、1931年、1969年、1991年及1998年等因异常多的梅雨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而不正常的是近十多年梅雨期降水少了,空梅年多了,梅雨变得不典型了。
今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来势凶猛,多地出现暴雨,一改人们对以往不典型梅雨的认识。在2000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期降水偏少,出现了三个空梅年份,处在梅雨降水的年代际偏少阶段,显然与1991年和1998年不同。
长江中下游降水增强,不是偶然的现象,这与印度夏季风活动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印度夏季风暴发两周后,长江中下游梅雨开始,且印度夏季风偏强时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强、印度夏季风偏弱时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弱。与不典型梅雨年代际变化相关联的是印度夏季风也同时出现了年代际偏弱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印度季风明显偏强,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增强有利于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增强。
梅雨是一种东亚地区的独特天气与气候现象,是世界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只发生在东亚地区。今年日本入梅也有所异常,从西日本到日本中部,入梅时间偏早5到10天,而日本东北一带偏晚5天左右。
有关梅雨监测指标已逐步统一
“梅雨”是指初夏时节从中国江淮流域到韩国、日本一带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天气,在此期间,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频繁出现,降水连绵不断,多雨闷热易生霉,谓之“霉雨”;因此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的季节,所以又称为“梅雨”。中国梅雨主要分布在江淮流域,即西自湖北宜昌,东至华东沿海,南端以南岭以北的北纬28°为界,北抵淮河沿线北纬34°一带,涉及的行政区域包含了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6省1市。
据记者了解,日本判断入梅标准时基于所选取了12个代表站,结合“梅雨前线”即梅雨锋位置等条件,气象厅逐日更新梅雨监测信息,发布各地梅雨进程。日本不同地区的梅雨也存在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注重的是事实,而非 “典型”或“非典型”梅雨的概念。因此,有些网友疑惑的是,为何我国各地入梅的时间会有所差异呢?周兵解释说,梅雨是活动的,而非静止的,且梅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率大。而各地入梅时间的差异性,正是梅雨的本质。目前,气象部门新的业务规定正视了梅雨的时间-空间差异性,基本统一了国家和地方、地方与地方梅雨监测方法与思路,找到了共同点和共鸣点。
6月7日,在进入梅雨期后,上海中心气象台宣布该城今年为“非典型梅雨”。该局首席服务官满莉萍表示,由于副热带高压主体位置偏东,南北摆动大,该市今年梅雨呈现非典型特征,以过程性降雨天气为主。
那么,究竟什么是典型和非典型性梅雨?典型的梅雨期,基本符合人们对梅雨的认识,符合梅雨环流和降水气候特征,出现明显的多次降水、强降水过程,而非典型梅雨则不同。周兵指出,今年梅雨情况,显然与前些年梅雨的非典型性有所不同,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另外,要用气候变化的视野去观察、适应梅雨的新特点,不能固守或墨守成规,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
此外,在梅雨期还会出现“空梅”现象。周兵指出,依据1885年以来长江中下游五站梅雨的监测,共有11个年份出现过“空梅”。其实,“空梅”时并不是没有实际降水。造成“空梅”的主要原因是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间,降水总体偏少,不能达到梅雨指标规定的6个雨日。降水偏少,大部分与南方水汽输送条件差、暖湿气流与冷空气交汇难、副热带高压偏西控制等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