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8时许,承载着中国“飞天梦”、“强国梦”的神舟十号,穿越350公里太空和大气层,在3个如花朵般绽放的巨大降落伞地拖曳下,缓缓地降落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的主着陆场,这标志着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整个飞行任务中,从加密观测到精细预报、从军地会商到派出预报员,从正常通信到对外服务,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气象部门和广大气象科技人员全力以赴投入到气象保障服务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发射回收兼顾 迅速周密部署
5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迅速成立“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气象保障服务领导机构并进行工作部署,内蒙古“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全面启动。
同日,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气象工作人员与内蒙古西部有关气象台站保持密切联系,协商“神十”发射期间的气象保障服务事宜,气象部门为其提供发射期间的实况天气信息及多要素天气预报服务产品。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气象部门相继展开全方位、精细化的气象保障服务。
5月30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军地协调组一行六人来到自治区气象局,就“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与内蒙古气象局相关职能处室和直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专家进行对接。
6月3日,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杨志捷深入主着陆场,考察场区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与场区代表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和急需协调的问题进行座谈;自治区气象台李一平、樊斌两位富有经验的骨干预报员进驻主着陆场协同军方气象台工作,运用先进预报方法、工具准确及时地提供任务所需预报产品,加强与后方的会商等保障协调工作;在此前针对航天服务专门研制开发的浅层风预报系统基础上,扩展高空风预报能力并取得进展;利用军地专线和专用网页逐日传输着陆场7日滚动天气预报、12公里以下逐层风向风速预报。
“神十”气象保障服务工作,细致是关键。6月23日至24日,伴随着“神舟十号”15天的飞行任务接近尾声,气象保障服务也进入了关键时期,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就“神十”回收气象保障服务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各有关单位全面进入备战状态。从加密观测仪器的稳定运行到观测资料准确传输,从开展逐3小时的滚动天气预报到开展逐1小时得滚动天气预报,从做好面向基地的气象保障服务到面向媒体的气象信息通报,在关注各类复杂天气变化的同时,各有关单位认真负责,坚守岗位,进一步加强了与各方的沟通与协调,确保气象保障服务任务万无一失。
及时准确预报 开展精细服务
早在5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气候中心就发布延伸期过程预测指出,6月下旬末有弱冷空气影响内蒙古中东部地区。
6月25日,受冷空气影响,一场阵雨天气过程影响乌兰察布市,全市出现小雨天气,其中位于乌兰察布市南部的杏花村出现了暴雨天气。此时,天气条件是否会影响“神十”的回收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
在多方会商的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和乌兰察布市气象台预报指出,25日夜间到26日凌晨,主着陆场有阵雨或雷阵雨天气,在26日凌晨天气将转好,6月26日上午为多云间晴天气;同时指出此次冷空气活动势力较弱,气象要素变化不会影响回收工作。
6月26日8时许,“神十”返回舱在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预定着陆点安全降落,着陆场气象要素实测值与气象预报结论完全吻合。至此,中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画上圆满句号。
在“神十”发射、对接、返回期间,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与中央气象台、神舟飞船主着陆场进行了多次天气会商,严密监视影响飞船运行的各类气象要素。准确及时的预报服务信息和细致入微的精细化气象服务,为“神十”安全顺利“回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撑,气象为“飞天梦”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做出了贡献。